时间: 2025-05-10 06:3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30:44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
作者:苏轼 〔宋代〕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
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
安期与羡门,乘龙安在哉。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
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东海像一条碧绿色的环带,西北方向的莱山在云层中隐现。
云光和天色交融,直达三山的回望。
我行走在冬季的中旬,薄雪覆盖,尘埃渐渐消散。
黄昏时分,风中的絮状物静止,半夜时分,扶桑花盛开。
太华山的巅峰参差不齐,时隐时现于云涛之间。
安期生与羡门子,乘龙而去的踪迹在哪里呢?
茂陵的秋风中,客人劝我举杯畅饮。
帝乡的归期不可预测,楚地的风光何时能回归?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正值冬季,雪后初晴之时。诗人通过描写雪后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中,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雪后的莱州景色,透过清澈的天空和皑皑的白雪,展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首句“东海如碧环”以直观的描绘开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仿佛自然的美在眼前展开。接下来的描写逐渐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云光与天色的交融,喻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冬季的行走,表现出一种沉思与孤独的情绪。黄昏时分的静谧和半夜的花开,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的重生。诗的后半部分,提到道教人物时,表达了对长生与归属的渴望,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在极简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思考,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情怀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雪后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东海如碧环”是用什么修辞手法?
“安期与羡门”指的是:
诗歌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过莱州雪后望三山》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魅力。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