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武公望雪梅五首》

时间: 2025-05-02 14:13:48

诗句

刺火艺兰能九畹,白衣访菊亦东篱。

君诗唤起西湖老,好处何慙幼妇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3:48

原文展示:

刺火艺兰能九畹,白衣访菊亦东篱。君诗唤起西湖老,好处何慙幼妇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用火技艺培育的兰花能覆盖九畹之地,穿着白衣的人也去东篱下欣赏菊花。你的诗唤醒了西湖的老人,其好处不亚于幼妇碑。

注释:

  • 刺火艺兰:指用火技艺培育兰花。
  • 九畹:古代地积单位,一畹等于三十亩。
  • 白衣:指穿着朴素的人。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常用来指菊花。
  • 西湖老:指西湖边的老人。
  • 幼妇碑:古代碑刻,常用来指代文采斐然的碑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廖行之在与友人交流诗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诗作的赞赏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兰花和菊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诗歌的魅力。首句“刺火艺兰能九畹”,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兰花的繁盛,象征着诗歌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次句“白衣访菊亦东篱”,则通过一个朴素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末句“君诗唤起西湖老,好处何慙幼妇碑”,则是对友人诗作的高度评价,认为其诗作的影响力不亚于古代著名的碑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诗歌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刺火艺兰能九畹”:用火技艺培育的兰花能覆盖九畹之地,夸张地表现了兰花的繁盛和美丽。
  2. “白衣访菊亦东篱”:穿着白衣的人也去东篱下欣赏菊花,描绘了一个朴素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3. “君诗唤起西湖老”:你的诗唤醒了西湖的老人,说明诗作的影响力之大。
  4. “好处何慙幼妇碑”:其好处不亚于幼妇碑,高度评价了友人的诗作。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刺火艺兰能九畹”,夸张地表现了兰花的繁盛。
  • 象征:如“白衣访菊亦东篱”,通过一个朴素的场景,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自然之美和诗歌的魅力,通过对兰花和菊花的描绘,以及对友人诗作的赞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诗歌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着高雅和美丽。
  • 菊花:象征着坚韧和清高。
  • 西湖:象征着美丽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刺火艺兰能九畹”中的“九畹”是指什么? A. 九个地方 B. 九亩地 C. 九十亩地
  2. 诗中“白衣访菊亦东篱”中的“白衣”是指什么? A. 白色的衣服 B. 穿着朴素的人 C. 白色的菊花
  3. 诗中“君诗唤起西湖老”中的“西湖老”是指什么? A. 西湖的老人 B. 西湖的景色 C. 西湖的历史 答案: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描绘菊花,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廖行之的这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而廖行之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诗歌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廖行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陶渊明集》:可以了解陶渊明的诗歌,与廖行之的诗作进行对比。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经伏波神祠 和乐天题真娘墓 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 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凄然继和兼寄安平 杨柳枝 喜康将军见访 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二十二韵) 登司马错古城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闺的词语有哪些 丁香竹 重而无基 雨字头的字 戈字旁的字 存亡安危 欠字旁的字 田字旁的字 尔虞我诈 领导科学 饭牛屠狗 踏勘 贡缎 殃孽 秃宝盖的字 顺天应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