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8:04
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
暗虫声遍草,明月夜无云。
清迥檐外见,凄其篱下闻。
感时兼惜别,羁思自纷纷。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气候变化,炎热与凉爽在此刻交替。夜晚,草地上传来虫鸣,而明亮的月光照耀下,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在屋檐外可以看到清晰的月影,而篱笆下则传来凄凉的虫声。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同时也为即将别离而感到惆怅,思绪万千,难以自已。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月夜和秋季的情感寄托,常见于古人送别时的情景。
作者介绍: 刘商,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著称。他的作品常充满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送别之际,诗人思绪万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凄凉,诗人通过对虫鸣、月光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感伤的氛围。开头两句简洁地交代了季节的变迁以及天气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通过“暗虫声遍草”和“明月夜无云”展示了秋夜的宁静和清澈,暗示着孤独的心情。
在后两句中,诗人透过“清迥檐外见”和“凄其篱下闻”传递出对离别的伤感,篱下虫鸣更是成为了离别情感的象征。最后一句“感时兼惜别,羁思自纷纷”则全诗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不舍,以及心中纷杂的思绪。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堪称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离别的惆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形成了浓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思念和离别,而虫鸣则传达出孤独与惆怅,结合秋天的意象,增强了诗句的情感深度。
诗词测试:
诗中“物候改秋节”是指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到来
C. 冬天的到来
D. 夏天的到来
诗中提到的“暗虫声”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凄凉
C. 生机与活力
D. 忧伤与快乐
诗的最后一句“羁思自纷纷”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思念与惆怅
D.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友人》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刘商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而王维则通过朋友间的情谊来表现离别的伤感。王维的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而刘商的诗则更具细腻和感伤。
推荐书目:
这些参考书目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