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1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17:54
暮寒
杜甫 〔唐代〕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
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
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
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在雾霭中,平原上的树木显得模糊不清,风中带着岸边的波浪声。春天的景色显得沉寂,暮色中的寒冷让人倍感凄凉。守卫的鼓声依然在长时间地敲打,林中的黄莺也不再歌唱。忽然想起在高朋满座的宴会上,红袖轻拂,和着云彩的舞动。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社会的变革,诗歌中常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杜甫的诗风沉厚、深邃,擅长用细腻的描写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暮寒》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其生活艰难之时,诗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寒冷的无奈。冬春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环境的萧条,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追忆。
《暮寒》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诗,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沉寂与寒冷的侵袭,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雾隐平郊树”和“风含广岸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孤寂的景象,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临,却又被笼罩在浓雾之中,难以捉摸。
中间的“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色的渴望与暮寒的无奈。此句用对比的手法,显示出春天应有的生机与现实中的凄凉,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最后两句“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推向高潮。守卫的鼓声在夜里不断敲打,仿佛在提醒诗人这个世界的严酷,而黄莺的沉默则象征着欢愉的缺失。最后一句“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往日欢乐的眷恋与追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反映了他在动荡年代中对安宁和快乐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与对春天的渴望,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雾隐平郊树”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 清晰明朗
B. 朦胧模糊
C. 明亮温暖
“林莺遂不歌”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快乐
B. 生命的沉寂
C. 美好的回忆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乐
B. 悲伤
C. 平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