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7:53
簏中是绢不能知,妄把聪明察色丝。
五等人偷皆扫地,多文好学欲何为。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绢帛的簏子中,无法看清其中的真相,妄自以为聪明的人只是在察看那些细微的丝线。社会中有五类人都在偷偷地做一些卑微的事情,而那些多才多艺、好学的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杨修”是指三国时期的名士,因聪明才智而被人称道,但最终因过于聪明而遭到嫉妒,被曹操杀害。这反映了历史上聪明才智常常遭到误解和排挤的悲剧。
作者介绍:
陈普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朴素著称,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思考。
创作背景:
《咏史下·杨修》写作于宋代,正值士人群体普遍重视学问与才智的时期,社会对聪明人的态度复杂,既有赞美也有嫉妒。诗人通过杨修的故事,表达了对聪明才智在社会中遭遇的不公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杨修的咏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对聪明才智的冷酷与无情。诗的开头以“簏中是绢不能知”引入,暗示表面美丽的物品下隐藏的真相,反映了聪明人表面上的光鲜与内心的孤独。接着“妄把聪明察色丝”,则是对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进行讽刺,指出他们只是在追求表面的东西,而非真正的智慧。最后以“五等人偷皆扫地”总结,指出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难以逃脱社会的冷漠与遗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刻,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聪明才智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冷漠与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揭示了聪明才智常常不被理解与接受的悲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簏中是绢”中的“绢”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织物
C. 一种食物
D. 一种工具
“多文好学欲何为”中“欲何为”的意思是:
A. 想要做什么
B. 不知道做什么
C. 想要学习
D. 不想学习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曹操
B. 杨修
C. 诸葛亮
D. 刘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普的《咏史下·杨修》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思考,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洒脱。两者在情感基调与主题思想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不同感受与追求。
推荐书目:
通过上述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陈普的《咏史下·杨修》,并从中感受到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