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史上·魏相》

时间: 2025-04-28 16:45:52

诗句

赵禹张汤网未收,久人董偃化方流。

丞相但看汉故事,何但宣皇不用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45:52

原文展示:

赵禹张汤网未收,久人董偃化方流。丞相但看汉故事,何但宣皇不用周。

白话文翻译:

赵禹和张汤的治网尚未收紧,董偃流亡的时间已经很久。丞相只顾着研究汉朝的历史,何以不借鉴周朝的做法?

注释:

  • 赵禹:指的是赵禹(或称赵光),汉朝的官员,以清白和刚直著称。
  • 张汤:汉朝的官员,任职期间以严酷的法律著称。
  • 董偃:汉朝的隐士,因时局动荡而流亡。
  • 丞相:古代最高级的官职,负责国家的治理。
  • 汉故事:指汉朝的历史及其治国方略。
  • 宣皇:指汉宣帝,汉朝的一位著名皇帝。
  • :指周朝,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德治闻名。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汉故事”与“周”是指汉朝与周朝在治国理政上的不同风格。汉朝重视法律与功绩,而周朝则以德治和礼治著称。
  • 赵禹与张汤的提及,强调了当时法律与治理的不平衡,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诗词见长,善于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反思当时的政治状况,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诗歌鉴赏:

《咏史上·魏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实的关注。诗中提到的赵禹和张汤,分别代表了清白与严酷的法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治乱。董偃的流亡则揭示了政治不稳定带来的悲剧。诗的最后一句提出了对丞相的质疑,暗示应吸取历史经验,借鉴周朝的治国理念,以实现更好的治理。

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轮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句虽短小,然而意蕴深厚,透过历史的表象,折射出对当下政治的忧虑与期许。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赵禹张汤网未收:指当时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治安问题仍然严重。
    • 久人董偃化方流:董偃因局势动荡而流亡,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和人们的无奈。
    • 丞相但看汉故事:丞相只关注汉朝的治国之道,显得狭隘。
    • 何但宣皇不用周:质疑丞相为什么不借鉴周朝的治国理念,暗示对现状的不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治国理念进行类比,反映出深刻的思考。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与借鉴,提倡从周朝的德治中汲取智慧,以改善当下的政治局势。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法律:象征着治国的基础。
    • 流亡:代表着动荡与不安。
    • 历史:是智慧与教训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故事”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周朝
    • B. 汉朝
    • C. 宋朝
  2. “董偃”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清白
    • B. 流亡
    • C. 权力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赞美
    • B. 对现状的质疑
    • C.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春望》:反映了战乱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展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收录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对古代诗词的深入解读与背景介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封丘作 闲居 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 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奉酬睢阳李太守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字旁的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黽字旁的字 诸毛 翘首跂踵 吞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轨革 包含惊的词语有哪些 里字旁的字 包含舑的词语有哪些 触斗蛮争 屏声息气 鼎字旁的字 包含业的词语有哪些 虎字头的字 药石 爷饭娘羹 堂高级远 甄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