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0:30
过方山人隐居
作者: 郑善夫 〔明代〕
金华山下空结庵,
金华山人爱终南。
未闻造父得朝十,
却道狙公能莫三。
予苦挥尘上素服,
尔何秣马向黄龛。
曲辕散木愿自保,
漫为牺樽悲杞楠。
在金华山下空无一人的小庵里,金华山人却钟情于隐居的终南山。未曾听闻造父在朝中受封十次,倒是知道狙公可以得到三次的荣宠。我苦于挥洒尘埃,穿着素衣,却不明白你为何要为黄龛的祭马而准备。曲辕的散木希望能够自我保护,何必为了牺牲的樽而哀伤杞楠呢?
郑善夫,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常反映山水田园生活的淡泊与宁静。
这首诗写于隐居生活的思考之中,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隐居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尤其在明代文人中尤为流行。
《过方山人隐居》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透过金华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金华山下的小庵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诗人不仅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更从中映射出一种哲学思考。通过“未闻造父得朝十,却道狙公能莫三”的对比,诗人抒发了对名利的不屑,认为真正的荣宠并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足。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纷争的无奈,使用了“予苦挥尘上素服”来表达自己对尘世的挣扎与对平淡生活的追求。后面的“曲辕散木愿自保”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我保护和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恬静的隐居世界,既有自然的美丽,也有哲理的深邃,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金华山”位于哪个省?
诗人对“造父”的态度是:
“素服”象征着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