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3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35:31
阑暑知秋近,淮濆气已清。
风雷惊夜雨,钟鼓报新晴。
雾散槐庭晓,云开魏阙明。
马行朝路稳,人喜积阴倾。
初鸟方争出,残蝉莫乱鸣。
小窗偏得睡,更待晚凉生。
诗中描绘了秋天即将来临的情景。阑暑意指热夏即将结束,淮河的水气也变得清新。夜里风雷交加,带来一场骤雨,晨钟和鼓声则预示着天气的转晴。晨雾散去,槐树庭院在黎明中显得明亮,天空中的云也散开,魏阙(古代的宫阙)在阳光下愈加清晰。马儿在清晨的路上走得平稳,人们因天阴而感到舒适。刚刚出巢的小鸟在争鸣,而残余的蝉声则显得无序。诗人透过小窗恰好能沉睡,期待着晚上的凉意来临。
作者介绍:郑刚中是宋代的诗人,生于南宋,具体生卒年不详。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著称。其诗作常体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秋季,正值夏天的余热尚存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自然界变化的细节,表现了对季节更迭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秋天即将来临时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细腻感知。诗的开头“阑暑知秋近”用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句子则描绘了天气的变化,风雷和雨水交织在夜晚,带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然而,随之而来的晨钟和晴空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欣慰与期待。
在意象的使用上,诗人通过“雾散槐庭晓”和“云开魏阙明”展现了清晨明亮的气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新的一天中复苏。诗人对马行路稳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活的从容与安稳,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变迁中的适应与喜悦。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映衬出人们的心理状态,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诗末的“小窗偏得睡”,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舒适,似乎在告知读者要享受这一份静谧与凉爽。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到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和由此引发的生活感悟,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
诗词测试:
阑暑知秋近,淮濆气已清中“阑暑”指的是哪个季节的结束?
在诗中,诗人用什么乐器来传达天气的转变?
诗中“残蝉莫乱鸣”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和方景南乍晴》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前者更注重季节的变化,后者则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