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哀虢县令犹子箅》

时间: 2025-05-02 22:19:07

诗句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

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

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

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19:07

原文展示: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白话文翻译:

在岐山下匍匐前行,三次呼喊已成过去。臧孙虽有后代,伯道却终究无子。这自是终身的痛苦,只留下一县的悲伤。老人不要再流泪,转过脸就能遇见他。

注释:

字词注释:

  • 匍匐:爬行。
  • 岐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三呼:多次呼喊。
  • 臧孙:人名,指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 伯道:人名,指伯道无儿的故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终身痛:一生的痛苦。
  • 一县悲:整个县的悲伤。
  • 休雨泪:停止流泪。
  • 转面:转过脸。

典故解析:

  • 伯道无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伯道无儿,后世用以比喻无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舜民在哀悼某位已故的县令时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生命的无常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描绘了哀悼的场景,而“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则通过典故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后继无人的悲哀。最后两句“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则带有安慰和希望的意味,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重逢的可能。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匍匐岐山下:描绘了哀悼者匍匐在岐山下的场景,表达了深切的哀思。
  • 三呼已过时:三次呼喊已成过去,暗示逝者已逝,时光不可逆转。
  • 臧孙虽有后:臧孙虽有后代,但逝者却无后,形成对比。
  • 伯道竟无儿:通过伯道无儿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无后的悲哀。
  • 自是终身痛:这自是终身的痛苦,表达了深切的哀伤。
  • 空留一县悲:只留下一县的悲伤,强调了逝者的影响和哀思的广泛。
  • 老人休雨泪:老人不要再流泪,带有安慰的意味。
  • 转面即逢伊:转过脸就能遇见他,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重逢的可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的对比,强调了无后的悲哀。
  • 典故:使用“伯道竟无儿”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安慰:最后两句带有安慰的意味,平衡了整首诗的哀伤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哀悼和生命的无常,通过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匍匐:表达了哀悼者的谦卑和哀思。
  • 岐山:地名,象征着哀悼的地点。
  • 三呼:象征着对逝者的呼唤和哀思。
  • 伯道无儿:象征着无后的悲哀。
  • 终身痛:象征着深切的哀伤。
  • 一县悲:象征着逝者的影响和哀思的广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伯道竟无儿”使用了哪个典故? A. 伯道无儿 B. 臧孙有后 C. 三呼已过时 D. 匍匐岐山下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味? A. 哀伤 B. 安慰 C. 愤怒 D. 绝望

  3. 诗中“臧孙虽有后”与“伯道竟无儿”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比 C. 拟人 D. 对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哀江头》:同样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这首诗与杜甫的《哀江头》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相似,都表达了哀悼和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左传》:了解“伯道无儿”的典故出处。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暮雨登圆通阁望邺城有感 其一 辛未春月由温州至处州道上杂咏 其五 赋得如意 访容鼎子亲家承雅款赋谢 赠田大雄 当垆曲 置酒高堂上 渡淮放歌 许深父母挽诗 湖州赠刘二弟兼呈伯瑞昆仲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吞纸抱犬 陷累 异县他乡 包含舍的词语有哪些 恶紫夺朱 麦字旁的字 该举 骨字旁的字 玉阶彤庭 鳥字旁的字 冰魂素魄 洙泗 杂体 車字旁的字 包含公的成语 三命 阜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