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01:51
原文展示
八月十五日夜清溪舟次
张舜民 〔宋代〕
清溪水底月团团,因见中秋忆去年。
旱海五更霜透甲,郴江万里桂随船。
昔看故国光常满,今望天涯势似偏。
只恐姮娥应笑我,还将只影对婵娟。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溪水下,月亮圆圆地映照着,因为见到中秋的月亮,让我想起了去年。
在干旱的海边,五更时分霜冻透了铠甲,郴江万里,桂花随着船只飘荡。
过去在故乡看月亮总是圆满,现在望着遥远的天边,月亮显得有些偏斜。
只怕嫦娥会笑我,依然孤独地对着美丽的月亮。
注释
- 清溪:清澈的溪流。
- 月团团:圆圆的月亮。
- 旱海:干旱的海边。
- 五更:古代计时法,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 霜透甲:霜冻透了铠甲,形容寒冷。
- 郴江:位于湖南省的一条江。
- 桂随船:桂花随着船只飘荡,形容旅途中的景象。
- 故国:故乡。
- 光常满:月亮总是圆满。
- 天涯:遥远的天边。
- 势似偏:月亮显得有些偏斜。
- 姮娥:即嫦娥,月宫中的仙女。
- 只影:孤独的身影。
- 婵娟:美丽的月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八月十五日中秋夜,诗人乘舟在清溪之上,见到圆圆的月亮,勾起了对去年的回忆。诗中通过对月亮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孤独旅行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夜的月亮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孤独旅行的感慨。诗中“清溪水底月团团”一句,以清澈的溪水和圆圆的月亮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接着,“旱海五更霜透甲,郴江万里桂随船”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只恐姮娥应笑我,还将只影对婵娟”则通过对嫦娥和月亮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自我调侃和对美丽的月亮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中秋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溪水底月团团:清澈的溪水下,月亮圆圆地映照着,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 因见中秋忆去年:因为见到中秋的月亮,勾起了对去年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 旱海五更霜透甲:在干旱的海边,五更时分霜冻透了铠甲,形容旅途中的艰辛和寒冷。
- 郴江万里桂随船:郴江万里,桂花随着船只飘荡,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昔看故国光常满:过去在故乡看月亮总是圆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今望天涯势似偏:现在望着遥远的天边,月亮显得有些偏斜,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
- 只恐姮娥应笑我:只怕嫦娥会笑我,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自我调侃。
- 还将只影对婵娟:依然孤独地对着美丽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的月亮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清溪水底月团团”中,月亮被比喻为圆圆的团团,形象生动。
- 拟人:“只恐姮娥应笑我”中,嫦娥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昔看故国光常满,今望天涯势似偏”中,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孤独旅行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溪:清澈的溪流,象征着宁静和美丽。
- 月团团: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和圆满。
- 旱海:干旱的海边,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五更:凌晨三点到五点,象征着孤独和寒冷。
- 霜透甲:霜冻透了铠甲,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寒冷。
- 郴江:位于湖南省的一条江,象征着旅途的遥远。
- 桂随船:桂花随着船只飘荡,象征着旅途中的景象。
- 故国:故乡,象征着对家的思念。
- 天涯:遥远的天边,象征着对现实的感慨。
- 姮娥:嫦娥,月宫中的仙女,象征着美丽和孤独。
- 只影:孤独的身影,象征着孤独和自我调侃。
- 婵娟:美丽的月亮,象征着美丽和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溪水底月团团”中的“月团团”指的是什么?
A. 圆圆的月亮
B. 圆圆的石头
C. 圆圆的水果
D. 圆圆的饼
-
诗中“旱海五更霜透甲”中的“五更”指的是什么时间?
A. 凌晨三点到五点
B. 早上五点到七点
C. 晚上七点到九点
D.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
诗中“只恐姮娥应笑我”中的“姮娥”指的是谁?
A. 嫦娥
B. 王母娘娘
C. 织女
D. 玉兔
-
诗中“还将只影对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月亮
B. 美丽的花朵
C. 美丽的女子
D. 美丽的风景
答案: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也是以中秋月亮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 杜甫《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月亮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八月十五日夜清溪舟次》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以中秋月亮为题材,但张舜民的诗更多地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人生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