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8:22
霜後叶初鸣,羸骖遶涧行。川原人远近,禾黍日晴明。病质惊残岁,归涂厌暮程。空林聚寒雀,疑已作春声。
霜后树叶开始发出声音,瘦弱的马在小溪边徘徊。远处的田野上,人们的身影或近或远,禾苗和黍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我的身体因病痛而感到虚弱,归途的黄昏让我厌倦。空旷的树林里聚集着寒雀,似乎它们已经在诉说春天的到来。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
《行至椹涧作》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欧阳修政治生涯的中期,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情抑郁,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此诗反映了他在归途中的思考与感慨,结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
《行至椹涧作》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霜后叶初鸣”描绘了初秋的景象,树叶在霜降后的微风中轻轻响动,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描绘了田野的景象,远近的人影与丰收的禾黍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农村生活。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转向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因病而感到虚弱的无奈,以及回家的厌倦,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一联“空林聚寒雀,疑已作春声”则通过寒雀的聚集,传达出一种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似乎在暗示着春天的希望,尽管当下身处冬日的寒冷。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时间流逝的深切感悟。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自然与生命的感悟,通过描绘秋冬季节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时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行至椹涧作》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禾黍”指的是什么?
“羸骖”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将《行至椹涧作》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欧阳修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结合,而杜甫则通过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困顿展现悲凉之感。两首诗在意境与情感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