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5:10
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
作者:苏轼 〔宋代〕
咫尺殊非少,阴睛自不齐。
径蟠趋後崦,水会赴前溪。
自说非人意,曾经人马蹄。
他年宦游处,应指剑山西。
这首诗描绘了潇湘晚景的美丽与变化。诗人感慨身边的景色虽近却并不完全相同,阴晴不一。小径蜿蜒通向后面的山崖,溪水则流向前方的河流。诗人自言这不是人所能意愿的,曾经也经历过马车的辗转。未来的某一天,游历他乡时,或许会指着那西边的剑山回忆此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具极高成就,尤其以诗词最为人所称道。苏轼一生经历了政治风波,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潇湘晚景图》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闲适心态与对自然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潇湘风景,体现了诗人对南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苏轼的《潇湘晚景图》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潇湘地区的自然美景,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阴晴变化的观察,揭示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开篇的“咫尺殊非少”一句,强调了即便是在近距离观察中,所见的景象也各有不同,反映出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诗中“径蟠趋後崦,水会赴前溪”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弯曲与流动,也象征着生命的旅程与方向,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最后的“他年宦游处,应指剑山西”更是引发了对未来的遐想,暗示了人生的归宿与希望。
整首诗在意象上非常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大诗人的深邃与细腻。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寄托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咫尺殊非少”中的“咫尺”指什么?
A. 远处
B. 近处
C. 中间
D. 不确定
“水会赴前溪”表达了什么意象?
A. 生命的流动
B. 生命的停滞
C. 生命的回忆
D. 生命的挣扎
诗中提到的“剑山”象征着什么?
A. 过去的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旅行的目的地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1.B 2.A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