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6:37
丹阳湖中好风色,晴日波光漾南北。
湖岸人家榆柳行,风飐低昂似迎客。
系船并岸聊一呼,老农指是官田圩。
长衫紫领数百辈,见我罗拜长嗟吁。
政和回头五十载,官长筑圩宛然在。
东西相望五百圩,有利由来得无害。
官圩民圩奚所拘,此地无田但有湖。
围湖作田事应尔,底用彻地还龟鱼。
民圩不坚自招水,水潦何常镇如此。
官圩六十里如城,削平为湖定何理。
请看今来禾上场,七百顷地云堆黄。
县官糴米三万斛,度僧给牒能商量。
我闻此语汗生面,千闻岂如目一见。
吾君神圣坐九重,轻易献言谁复辨。
却忆吴中初夏时,畚锸去决湖田围。
鸡惊上篱犬上屋,水至不得携妻儿。
无田赴水均一死,善政养民那得尔。
寄言父老且深耕,为汝驰书报天子。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6:37
《永丰行》
作者:韩元吉 〔宋代〕
丹阳湖中好风色,晴日波光漾南北。
湖岸人家榆柳行,风飐低昂似迎客。
系船并岸聊一呼,老农指是官田圩。
长衫紫领数百辈,见我罗拜长嗟吁。
政和回头五十载,官长筑圩宛然在。
东西相望五百圩,有利由来得无害。
官圩民圩奚所拘,此地无田但有湖。
围湖作田事应尔,底用彻地还龟鱼。
民圩不坚自招水,水潦何常镇如此。
官圩六十里如城,削平为湖定何理。
请看今来禾上场,七百顷地云堆黄。
县官糴米三万斛,度僧给牒能商量。
我闻此语汗生面,千闻岂如目一见。
吾君神圣坐九重,轻易献言谁复辨。
却忆吴中初夏时,畚锸去决湖田围。
鸡惊上篱犬上屋,水至不得携妻儿。
无田赴水均一死,善政养民那得尔。
寄言父老且深耕,为汝驰书报天子。
这首诗描绘了丹阳湖的美丽风景,湖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湖岸边的村庄有着榆树和柳树,微风轻拂,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停船靠岸,与当地的农民交谈,了解到这是官府修筑的围垦。长衫紫领的官员们见到他都感慨不已。
回顾五十年前,政府官员在这里修筑了围堤,而如今这里的围堤成了五百个围垦,表面上有利而无害。官圩与民圩的管理何必拘泥于此地没有田地而只有湖泊?围绕湖泊开垦耕地的事情也应如此,难道要把湖泊的水都抽干来种田吗?民间的围垦不坚固,反而容易招来水患,这样的水灾何时才能安定呢?
官圩如同城池,六十里的围堤削平湖泊,究竟为何?请看如今的禾苗,七百顷的土地像云堆一样金黄。县官收购三万斛的米,和尚们凭借纸牒能与之商量。我听到这些话时不禁额头冒汗,千次的耳闻不如一次的亲见。我们的君主神圣坐在高位,轻易提出建议的人又有谁来辨别?
我想起吴中初夏的情景,挖掘湖田围垦时,鸡被惊飞,狗跑上了屋顶,水灾来临时连妻儿都无法带走。没有田地的人投水而死,善政如何能养活百姓呢?我寄语乡亲们要努力耕耘,特地写信向天子报告。
韩元吉(约1072—1126),字懋之,号懋庵,南宋时期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民生疾苦。
《永丰行》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诗人以亲身见闻反映了本地的水利问题与民众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与对政府失政的批评。
《永丰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诗中不仅描绘了丹阳湖的美丽自然风光,更深入探讨了围湖造田的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湖边农民对生计的无奈与苦恼,以及对官府政策的质疑。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诗人巧妙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展现了对民众困境的同情。
全诗以"湖"为背景,既有静态的美丽,又有动态的生机。湖面的波光与岸边的榆柳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环境。然而,随着对话的展开,诗人刻画了水患的危机与民生的困境,揭示了政府围垦政策背后的问题。诗中对于水患的反思和对生计的担忧,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诗的最后,寄语乡亲们要深耕细作,呼吁向天子报告,表明了诗人对改善民生、善待百姓的期盼与信心。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民生困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强调了水利与农业政策对民生的重要性,传递出对善政与民生改善的期盼。
诗人描绘的湖面在晴日下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
诗中提到的“民圩”是指什么?
诗人在最后寄语乡亲们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