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4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42:53
秋夜和方植之丈
作者: 陈克家 〔清代〕
葛衣初解暑方残,夜罢温经辄倚栏。
松月已斜犹满户,海云自落不归山。
修翎本志樊笼外,冗土无功笔砚间。
览镜久知非食肉,独怜尘土尚朱颜。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夜晚的宁静与清凉。诗人卸下了夏天的厚衣,倚靠在栏杆上,感受着夜的温度。松树下的月光已经倾斜,洒满了整个房间,而海上的云彩则悄然落下,不再返回大山。诗人心中有着远大的志向,却被困在了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施展;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笔墨也显得无用。看着镜中自己的容颜,知道自己并非是只追求享乐的肉食者,反而更怜惜自己在尘世中仍然拥有的那份清雅。
作者介绍:
陈克家(约1660—1730),字子修,号懋庵,清代诗人,擅长律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晚秋,诗人在此时感受到季节的变迁,结合自身处境,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秋夜和方植之丈》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首句“葛衣初解暑方残”便以清晰的季节变化引入,暗示着诗人从盛夏的燥热中逐渐解脱,进入了凉爽的秋天。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倚靠栏杆,享受着夜晚的温暖,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松月已斜犹满户”,诗人以松树和月光为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开阔的空间感,仿佛在这一刻,时间与空间都为他所掌控。然而,随之而来的“海云自落不归山”则带来了一丝惆怅,象征着诗人心中对远方的向往与现实的隔阂。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感到被困于现实生活的“樊笼”,无法追求理想的自由,生活的琐事让他感到无用与疲惫。最终的“览镜久知非食肉,独怜尘土尚朱颜”则是对自我反省的结果,虽知道自己并非追求享乐的俗人,但仍然对尘世中的美好有所珍惜。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既有对宁静秋夜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无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葛衣”指的是什么?
A) 夏季的衣服
B) 秋季的衣服
C) 冬季的衣服
D) 春季的衣服
“松月已斜犹满户”中的“松月”象征什么?
A) 宁静与高洁
B) 热烈与喧闹
C) 忧愁与痛苦
D) 生活的琐碎
诗中提到的“樊笼”是指什么?
A) 自由
B) 束缚
C) 理想
D) 自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秋夜和方植之丈》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