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8:47
风涛出洞庭,帆影入澄清。
何处惊鸿起,孤舟趁月行。
时难多战地,野阔绝春耕。
骨肉知存否,林园近郡城。
风浪从洞庭湖中翻涌而出,帆影映入清澈的水面。
不知道在哪里惊起了鸿雁,孤舟在明月的陪伴下行驶。
时局艰难,战乱频仍,乡野荒凉,春耕已无望。
不知亲人是否安在,林园也靠近了郡城。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惊鸿”典出《离骚》,形容美丽的身影,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美丽与孤独。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京,号青溪,主要作品多为律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有时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多战乱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与悲伤。
《夜次湘阴》是一首充满忧伤情感的诗。诗人以洞庭湖的风涛和帆影引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夜景。诗中“何处惊鸿起”一句,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惋惜。接着,诗人转向对时局的感慨,表明了因战乱而无法进行春耕的无奈,表现出对于家乡和生活的深切关怀。
诗的最后两句“骨肉知存否,林园近郡城”,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危难紧密结合,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故乡的惦念,情感深邃而真实。齐己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交融,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时局动荡的无奈,反映出深切的家国情怀与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夜次湘阴》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
诗中“何处惊鸿起”意在表达什么?
“孤舟趁月行”中“孤舟”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齐己的《夜次湘阴》和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但齐己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