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7:54
原文展示:
苦别离
邵谒 〔唐代〕
十五为君婚,二十入君门。
自从入户后,见君长出门。
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
若遣折杨柳,此地树无根。
愿为陌上土,得作马蹄尘。
愿为曲木枝,得作双车轮。
安得太行山,移来君马前。
白话文翻译:
十五岁与你结婚,二十岁进入你的家门。
自从我进入这个家,就经常看到你出门远行。
早晨看着你被送走,傍晚又看着你被送走。
如果让我折杨柳送别,这里的树连根都没有。
我宁愿成为路边的一撮土,化作你马蹄下的尘土。
我宁愿成为弯曲的树枝,化作你车轮下的双轮。
怎样才能把太行山移到你的马前,让你不再远行。
注释:
- 十五为君婚:指十五岁时与诗人结婚。
- 二十入君门:指二十岁时正式进入诗人的家门。
- 折杨柳:古代送别时常折杨柳以示离别之情。
- 陌上土、马蹄尘:比喻自己愿意成为诗人旅途中的微不足道的存在。
- 曲木枝、双车轮:比喻自己愿意成为诗人旅途中的工具或负担。
- 太行山:中国著名的大山,这里比喻巨大的障碍或困难。
诗词背景:
邵谒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长期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与爱人团聚的渴望。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重逢的强烈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长期离别的深切感受。诗中“十五为君婚,二十入君门”描绘了诗人与爱人的婚姻生活,而“自从入户后,见君长出门”则突出了离别的频繁和痛苦。通过“愿为陌上土,得作马蹄尘”和“愿为曲木枝,得作双车轮”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为爱人牺牲一切的深情。最后,“安得太行山,移来君马前”则抒发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离别的痛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五为君婚,二十入君门”:描述了诗人与爱人的婚姻生活,从十五岁结婚到二十岁正式进入家门。
- “自从入户后,见君长出门”:表达了诗人对爱人频繁出门的无奈和痛苦。
- “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强调了诗人对爱人离别的频繁和深刻感受。
- “若遣折杨柳,此地树无根”:通过折杨柳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重逢的渴望。
- “愿为陌上土,得作马蹄尘”:比喻诗人愿意为爱人牺牲一切,成为旅途中的微不足道存在。
- “愿为曲木枝,得作双车轮”:比喻诗人愿意为爱人承担一切,成为旅途中的工具或负担。
- “安得太行山,移来君马前”:抒发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陌上土”、“马蹄尘”、“曲木枝”、“双车轮”等比喻,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爱人牺牲一切的深情。
- 象征:通过“太行山”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长期离别的痛苦和对重逢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陌上土”、“马蹄尘”:比喻诗人愿意为爱人牺牲一切,成为旅途中的微不足道存在。
- “曲木枝”、“双车轮”:比喻诗人愿意为爱人承担一切,成为旅途中的工具或负担。
- “太行山”:象征巨大的障碍或困难,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十五为君婚,二十入君门”描述了什么?
A. 诗人的婚姻生活
B. 诗人的家庭生活
C. 诗人的工作生活
D. 诗人的学习生活
- 诗中“愿为陌上土,得作马蹄尘”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爱人的深情
B. 诗人对爱人的怨恨
C. 诗人对爱人的冷漠
D. 诗人对爱人的无奈
- 诗中“安得太行山,移来君马前”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重逢的渴望
B. 诗人对离别的痛苦
C. 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D. 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相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 李白《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诗词对比:
- 王维《相思》与邵谒《苦别离》: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但王维的诗更加含蓄,而邵谒的诗更加直白。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邵谒的《苦别离》。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详细解析了邵谒的《苦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