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4:38
哀程袁州
毛滂 〔宋代〕
坐令荆国得髦英,
清献先生语不轻。
汉使曾观楚风俗,
蜀翁未识鲁书生。
杨林坠露随沉魄,
丛玉留诗负夙情。
欲问典刑波浪阔,
遥知兰砌五经横。
这首诗表达了对程袁州的哀悼之情。诗中说,荆国的英才不再,清献先生的教诲却不轻言放弃。汉朝的大使曾经观察楚地的风俗,而蜀地的老人却不曾认识鲁地的书生。杨树的林间露珠随沉重的灵魂而落下,丛生的玉树留存着诗篇,承载着往日的情感。想询问典章法律,波浪的浩荡无边,遥远的兰砌上,五经的书卷铺陈开来。
毛滂,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风格清新,常表现对时事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动和文化交融的时期。程袁州作为特定历史人物,可能涉及与政治、文化相关的背景,诗人以此为题,表达对人才流失和文化传承的忧虑。
《哀程袁州》是一首充满哀伤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人才流失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诗中“清献先生语不轻”一句,暗示着老师的教诲依然存在,但人才的缺失让人感到无奈。诗人通过“汉使曾观楚风俗,蜀翁未识鲁书生”两句,展现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隔阂,揭示了人才和文化的流失。在“杨林坠露随沉魄,丛玉留诗负夙情”中,诗人用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的沉重与失落,表现出对往日情感的怀念。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紧密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是对程袁州的哀悼,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流失的哀悼,反映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展示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中“清献先生”指的是?
“蜀翁未识鲁书生”体现了什么思想?
“杨林坠露随沉魄”中的“沉魄”指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