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8:50
东阳道中作(一作寒食日)
作者: 方干〔唐代〕
百花香气傍行人,花底垂鞭日易醺。
野父不知寒食节,穿林转壑自烧云。
在路边,百花散发着香气,伴随着行人,花下的垂柳在阳光下显得醉人。乡间的农夫却不知今天是寒食节,仍然在穿过树林和山谷,悠然自得地烧着云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寒食节来源于介之推的故事,常常与清明节相连。在这一天,民间习俗是吃冷食,不生火做饭,以示纪念。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字少君,号元岫,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1年。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天的寒食节,诗人途经东阳,目睹百花盛开,感受到春日的气息,与乡间农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土生活的思考。
《东阳道中作》展现了诗人方干对春天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诗的开头,"百花香气傍行人"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花香扑鼻,令人陶醉。此时,诗人行走在花丛间,感受到春暖花开的美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接着,"花底垂鞭日易醺",描绘了春日的阳光洒在花下,柳枝轻垂,令人醉心。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传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现实,"野父不知寒食节",诗人观察到乡间的农民对节日的无知,形成了与前文的鲜花盛景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农民在繁忙的劳作中,未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甚至忘记了节日的意义。
最后一句"穿林转壑自烧云"则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穿行于树林与山谷之间,悠然自得地烧着火,带着一种自然的洒脱。这种生活虽与节日无关,却生动地描绘了乡土的真实面貌。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乡村生活的反思,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乡村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节日之间的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乡村生活的思考
C. 对节日的反思
D. 以上皆是
"野父不知寒食节"中"野父"指的是谁?
A. 城市居民
B. 农民
C. 诗人
D. 学者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物?
A. 孔子
B. 介之推
C. 李白
D. 杜甫
答案:1.D,2.B,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