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3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33:25
问春
何佩珠 〔清代〕
底事年年费送迎,
回黄转绿判枯荣。
于人岂有炎凉意,
入世何多旖旎情。
未必易圆双燕语,
竟能催得百花生。
漫天匝地红无数,
可是君才长养成。
每年为何费尽心思迎接春天,
春色回归时分辨出枯荣。
对人来说,哪有炎凉的感觉,
在世间多少旖旎的情景。
双燕的呢喃未必容易圆满,
却能催生百花的盛开。
漫天遍地的红花数不胜数,
不过是你才渐渐长养成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春天、双燕、百花等意象,常常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美好的期盼。双燕归来是春天的标志,象征着温暖的到来。
作者介绍
何佩珠,清代女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借春天的景象表达对生命轮回的思考,反映出对人世间情感的感悟。
《问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与情感的思索。诗的开头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每年都要费心送迎春天?这似乎有些无奈,但随后的描写却又充满了生机。春天的回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更是人们心灵的一种寄托。诗中提到“于人岂有炎凉意”,强调无论外界的季节如何变化,内心的情感依然如故,这种情感的稳定让人感到温暖。
双燕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生机,诗人用“未必易圆双燕语”表现出对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似乎在提醒我们,生活的美好并非易事,但春天的花朵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说明希望与美好是可以在艰难中绽放的。
最后两句“漫天匝地红无数,可是君才长养成”,则是对春天的赞美,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出对个体成长的认可,虽然花开盛世,但背后是岁月的积淀与养分的滋养,这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春天的到来被比作情感的寄托,燕子的叫声被拟人化,表现出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命的轮回与情感的恒久,强调成长与希望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双燕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来临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落叶
“漫天匝地红无数”中的“红”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百花
C. 燕子
D. 大地
诗人认为人生的情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吗?
A. 是
B. 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何佩珠的《问春》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涉及春天的主题,但表达的情感和背景有所不同。《问春》更偏向于对生命与情感的哲理思考,而《春望》则更多体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忧虑。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