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5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55:05
书生曾拥碧油幢,
耻与群儿共竖降。
汉节几回登快阁,
楚囚今度过澄江。
丹心不改君臣谊,
清泪难忘父母邦。
惟有乡人知我瘦,
下帷绝粒坐蓬窗。
曾经,书生我在碧绿的油幢下,
羞于与那些群儿同流合污。
几度在快阁上遥望汉节的辉煌,
如今楚国的囚徒又一次渡过澄江。
我那赤诚的心依然不变君臣之间的情谊,
清泪难以忘怀父母的故乡。
唯有乡里的人知晓我的憔悴,
我在蓬窗下关帷绝粒独坐。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宋元之际,面对外敌入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充满爱国情怀。
《泰和》写于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作为抗元的主要代表之一,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忠义的坚定信念。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对未来的忧虑。
《泰和》是一首表现爱国情怀和忠诚的古诗,诗中不仅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更是将个人与国家、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开头两句“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通过回忆过去的荣耀,表现了诗人对投降者的厌恶和对自己身份的坚守。接着提到“汉节几回登快阁”,表达了对汉朝辉煌历史的向往,同时也是对自己当前囚徒身份的无奈与痛苦。
全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与忠诚。“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父母的无尽眷恋,展现出他对忠义的坚持和对家国情怀的执着。最后两句“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更是对自我的沉重反思,表现出诗人因国家的沦陷而感受到的深深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位忠臣的坚定信念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同时也折射出那个历史时期的悲壮与无奈。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忠诚于国家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诗人通过个人的情感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忠诚。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情感,也反映了历史的深邃与复杂,富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泰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文天祥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碧油幢”是什么象征?
A. 自豪与荣耀
B. 贫穷与困窘
C. 忠诚与信义
D. 亲情与乡情
“惟有乡人知我瘦”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憧憬
B. 对朋友的思念
C. 孤独与无助
D. 忍耐与坚韧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泰和》的丰富内涵,感受文天祥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