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4:14
定林示道原
王安石
昨登定林山,俯视东南陔。
但见一方白,莫知所从来。
湿银注寒晶,奁以青培堆。
迢迢晻霭中,疑有白玉台。
是夕清风兴,烦云豁然开。
常娥攀桂枝,顾景久徘徊。
杖藜忽高秋,陈迹与子陪。
壮观非复昔,平芜夜莓苔。
昨晚我登上定林山,俯视东南的山脊。
只见一片白色,无法知道它从何而来。
湿润的银光注入寒冷的晶莹,
就像青翠的培土堆积在一起。
在遥远幽暗的云霭中,
我怀疑那里有一座白玉台。
那晚清风徐来,烦扰的云朵突然散开。
嫦娥在桂树上攀登,久久徘徊于明亮的月光。
我手杖拄着,忽然感受到高秋的气息,
与朋友一起回忆曾经的场景。
壮丽的景观已不再如昔日,
平坦的土地上覆盖着夜晚的苔藓。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常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思考与个人情感。王安石提倡变法,以期振兴国家,诗作中也常有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经历政治纷争与个人困境之时。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过往的回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定林示道原》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诗作。开篇以“昨登定林山”引入,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观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递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虑的情感。
“俯视东南陔”表现出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诗人站在山顶,心中充满了对遥远地方的遐想。接下来的“但见一方白,莫知所从来”则引出了一种神秘感,白色的景象让人好奇其来源,增强了诗的意境。
“湿银注寒晶,奁以青培堆”通过比喻与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自然元素的和谐美。接下来“迢迢晻霭中,疑有白玉台”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幻想与自然景象结合,形成了一种恍惚的美。
整首诗在描绘大自然壮丽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感伤。诗人回忆与友人共游的情景,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最后以“壮观非复昔,平芜夜莓苔”结束,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传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淡淡的忧愁,彰显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的《定林示道原》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A. 西北山
B. 定林山
C. 南海
D. 北国
诗中提到的“常娥”是指哪个神话人物?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 月宫的嫦娥
C. 唐朝的女皇
D.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
“壮观非复昔,平芜夜莓苔”这句表达的情感是?
A. 欢快
B. 怀念与忧伤
C. 沮丧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定林示道原》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