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6:36
太湖石歌
作者: 吴融 〔唐代〕
洞庭山下湖波碧,
波中万古生幽石。
铁索千寻取得来,
奇形怪状谁能识。
初疑朝家正人立,
又如战士方狙击。
又如防风死后骨,
又如於菟活时额。
又如成人枫,又如害瘿柏。
雨过上停泓,
风来中有隙。
想得沈潜水府时,
兴云出雨蟠蛟螭。
今来硉矹林庭上,
长恐忽然生白浪。
用时应不称娲皇,
将去也堪随博望。
噫嘻尔石好凭依,
幸有方池并钓矶。
小山丛桂且为伴,
钟阜白云长自归。
何必豪家甲第里,
玉阑干畔争光辉。
一朝荆棘忽流落,
何异绮罗云雨飞。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奇石和湖面的风光。洞庭山下,湖水碧绿,波涛中有着万古流传的幽石。用千寻长的铁索将石头取来,奇形怪状的石头让人难以辨识。起初,像是正人君子屹立,又像战士准备狙击。又像防风死后的骸骨,或如於菟活时的额头。它们形态各异,宛如成人的枫树,或是有害的瘿柏。雨过之后湖面平静,风来时又有空隙。想起在水府深沉的时光,云兴雨骤如蟠蛟出水。如今在这林庭上,长久以来怕忽然掀起白浪。使用时不必称赞娲皇,去的时候也可随博望。啊,这些石头真是好的依靠,幸而有方池和钓鱼的矶石。小山丛中的桂树作伴,钟阜的白云常常归来。何必在豪华的府邸中,玉栏杆旁争夺光辉。一旦荆棘忽然流落,何异于华丽的云雨飞舞。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太湖石的欣赏以及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在当时,太湖以其奇石著称,诗人通过描绘这些石头的形态与湖面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太湖石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太湖的自然景观和奇石的形态之美。诗中不仅描写了湖水的碧绿,波涛的起伏,更通过对奇石的细致观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奇形怪状的石头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将石头比作正人君子、战士、死后骸骨等,显示了诗人对石头的多重解读和深邃思考。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依恋与归属感,认为在自然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与豪华府邸的光辉相比,诗人更渴望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吴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的热爱与哲学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湖水是什么颜色?
a) 碧绿
b) 蓝色
c) 灰色
诗人将石头比喻成什么样的形象?
a) 正人君子
b) 贪婪之人
c) 仙人
诗的最后部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豪华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的依恋
c) 对人际关系的失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吴融的《太湖石歌》更注重对自然细节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强调情感的表达与哲理的思考。《太湖石歌》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庐山谣》则通过雄伟的山水抒发诗人的壮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