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容膝》

时间: 2025-04-30 02:27:52

诗句

具体功非远,全躯恨已消。

安禅须足膝,觅句敢成摇。

悔不身齐足,时当事半腰。

行人只蒲伏,何处得逍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27:52

原文展示:

容膝
作者: 华岳 〔宋代〕

具体功非远,全躯恨已消。
安禅须足膝,觅句敢成摇。
悔不身齐足,时当事半腰。
行人只蒲伏,何处得逍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某些具体的功夫并不遥远,但我全身的恨意已经消失。要想安静修禅,必须得用双膝支撑,想要写出句子却不敢轻易摇动(心思)。我后悔没有把身心调和,正当这个时候,事情却半途而废。行人只是趴伏在地,哪里才能得到真正的逍遥呢?

注释:

  • 具体功:指的是实在的修行或本领。
  • 全躯:全身、整个身体。
  • 安禅:安静地修禅,指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 足膝:双膝,表示修禅时的姿势。
  • 觅句:寻找诗句。
  • 蒲伏:趴伏,形容无所事事或无奈的状态。
  • 逍遥:指自由自在,没有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字不详,生平及大致活动年代不清,作为宋代诗人,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修行的时刻,华岳可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修行的真谛。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常用诗歌表达内心的追求与感悟。

诗歌鉴赏:

《容膝》一诗,通过对修禅和人生状态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外界纷扰的反思。诗中“具体功非远”的开头,传达了修行并非遥不可及,但随之而来的“全躯恨已消”则暗示了过去的种种情绪已然消散,心境的变化为修行创造了条件。

在“安禅须足膝”中,诗人提及了修行的具体姿势,强调了身心的统一与专注。接下来的“悔不身齐足”,则表现了对自己修行状态的不满与自责,反映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反思。

最后的“行人只蒲伏,何处得逍遥”,将诗人对自由自在状态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整体而言,诗人在表面上探讨修行,实际上却是在探讨内心的宁静与人生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具体功非远:强调修行的实际性和可达性。
  • 全躯恨已消:表达一种心灵的解脱与释然。
  • 安禅须足膝:提到修行的要求,暗示修行的艰辛。
  • 觅句敢成摇:表示对创造的努力和内心的不安。
  • 悔不身齐足:反思自己在修行中的不足。
  • 时当事半腰:暗示事情的进展不如预期。
  • 行人只蒲伏:描绘一种无奈、被动的状态。
  • 何处得逍遥:质疑如何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行比作一种身体的姿态,强调修行的严肃性。
  • 对仗:如“安禅须足膝”与“悔不身齐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内心的修行与外在的困扰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无奈的深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修行的姿势与内心的安宁。
  • 蒲伏:代表现实的无奈与束缚。
  • 逍遥:象征理想中的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容膝》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维
    C. 华岳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安禅须足膝”强调了什么? A. 身体的舒适
    B. 修行的专注
    C. 诗歌的创作
    D. 自由的追求

  3. 诗的最后一句“何处得逍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自由的渴望
    C.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D. 对诗歌的追求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by 李白
  • 《登鹳雀楼》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华岳的《容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的追求,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意象,华岳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的艺术与哲理》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浮远堂二首 浮远堂二首 德翁有诗再用前韵三首 德翁有诗再用前韵三首 德翁有诗再用前韵三首 大暑留召伯埭 次韵尹朋梅花 次韵渭叟蜡梅 次韵德翁苦雨 别林景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并行不悖 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尢字旁的字 德隆望重 速喜 乐尽悲来 日字旁的字 竖心旁的字 潚率 男男女女 麟角凤嘴 清睡 米字旁的字 骄兵 包含根的成语 风韵犹存 厂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