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

时间: 2025-05-07 08:33:12

诗句

试问於天下,谁从百岁心。

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

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

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3:12

原文展示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
梅尧臣

试问於天下,谁从百岁心。
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
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
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

白话文翻译

试问天下,谁能拥有百岁的心灵?
人生的长短都随其所至,祸与福自然相伴而来。
只要以名义为客,实质上又何必论古今呢?
未能忘却物质境界,只能空叹人和琴的无奈。

注释

  • 百岁心:意指长寿的心灵或愿望,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短长:比喻人生的长度,无论长短都随缘。
  • 祸福:指人生中的祸害与幸福,往往是相互交替的。
  • 名宾实:指表面上的名义与实际的内容,强调内外不一。
  • 物境:物质世界,指人们所处的环境和现实。
  • 人琴:以琴比喻人的情感与内心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而闻名。梅尧臣的作品多以咏物、抒情著称,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是梅尧臣为朋友鲁玉太博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友人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质问和反思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开头以“试问於天下”引起读者的关注,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哲思。诗中“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一句,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祸与福总是相伴而生,显示了对命运的不屈服。同时,诗人还提到“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表达了对名义与实质的思考,这种反差让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的复杂。

整首诗的基调是忧伤的,但又隐含着一种对人生的淡然态度。尤其是最后两句,通过“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人和琴的呼应,象征了人内心情感的孤独与难以忘怀的物质世界,形成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试问於天下,谁从百岁心。
    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发出对百岁长寿心灵的追问,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2. 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
    人生的长度在于自我经历,祸与福则是命运的两面,交替出现。

  3. 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
    以名义为客,强调内外的差异,暗示古今的无所谓。

  4. 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
    对物质世界的依恋和对人情的叹息,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短长”和“祸福”,形成音韵的和谐。
  • 反问: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表达,激发读者思考。
  • 比喻:人和琴的比喻,体现内心情感的孤独与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人情的脆弱和物质境界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百岁心:象征理想和追求。
  • 祸福:人生的起伏。
  • 人琴:人内心情感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短长从所尽”,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人生的长短随缘
    B. 人生的长度固定
    C. 只有长寿才是理想

  2. “未能忘物境”的意思是:
    A. 忘记物质生活
    B. 忘记人与琴的关系
    C. 忘不了现实的束缚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李白在对人生的感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李白的《赠汪伦》充满豪情,强调友情的珍贵与时间的流逝;而梅尧臣则更为内敛,通过对物质和内心的反思展现出人生的脆弱与无奈。两者在风格上形成对比,各有千秋。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句 其十 句 其八 足子苍和人诗 咏苕溪水阁 咏黄白菊花 题苕溪渔隐图 题苕溪渔隐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根开头的成语 九街 齊字旁的字 高字旁的字 反面教材 包含棱的词语有哪些 洞幽察微 牛字旁的字 己结尾的成语 输场 抱头大哭 省部 丢三落四 鸿鷑凤立 八字旁的字 毋字旁的字 毁诋 俚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