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宛丘任少府》

时间: 2025-04-27 17:56:48

诗句

带绶别乡亲,东为千里人。

俗讹唯竞祭,地古不留春。

野戍云藏火,军城树拥尘。

少年何所重,才子又清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6:48

送宛丘任少府

作者:卢纶 〔唐代〕

原文展示:

带绶别乡亲,东为千里人。
俗讹唯竞祭,地古不留春。
野戍云藏火,军城树拥尘。
少年何所重,才子又清贫。


白话文翻译:

带着官绶离开家乡,去往东边的千里之外。
风俗的谬误只在于争相祭祀,古老的土地不再留住春天。
野外的营戍中云烟掩藏着火焰,军城的树木笼罩着尘土。
年轻人又有什么值得重视的呢,才子却依然清贫。


注释:

  • 带绶:指带着官职的绶带,象征着身份的提升。
  • 乡亲:家乡的亲人。
  • 俗讹:指民间的风俗和错误的观念。
  • 地古:古老的土地,指的是历史悠久的地方。
  • 野戍:指边防的军事营地。
  • 云藏火:形容战斗的准备状态,火焰被云雾遮蔽。
  • 军城:指军营或城堡。
  • 清贫:清白而贫困的生活状态。

典故解析:

  • 祭祀:古代祭祀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而在诗中有指责风俗的趋利和错误。
  • 云藏火:寓意战争的紧张氛围,常见于描写边防生活的诗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号白云居士,生平不详,诗风清新流畅,常以边塞诗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卢纶离开家乡,前往东边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带绶别乡亲”开篇,展现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的情感。用“东为千里人”来表现离别的遥远与无奈,展示了诗人对新生活的迷茫。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对世俗风气的批判,认为仅仅争相祭祀并不能留住春天的美好,暗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反思。后面几句则通过“云藏火”和“军城树拥尘”描绘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紧张,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最后一句点出即便是有才华的年轻人,也难免陷入贫困,折射出社会对人的冷漠与不公。这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代的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带绶别乡亲:诗人带着官职离开家乡,表达离别的情感。
    2. 东为千里人:前往遥远的东边,象征着前途与孤独。
    3. 俗讹唯竞祭:指责社会中的风俗误区,表明对传统的反思。
    4. 地古不留春:古老的土地再也留不住春天的美好,表明历史的无情。
    5. 野戍云藏火:描绘边戍生活,暗示战争的紧张氛围。
    6. 军城树拥尘:军城的景象充满了尘埃与压迫。
    7. 少年何所重:对年轻人的迷茫与困惑的提问。
    8. 才子又清贫:有才华的人却仍然生活贫困,反映社会的不公。
  •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了生活的矛盾与冲突。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与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 带绶:象征着身份与责任。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云火:象征着战争的压迫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带着什么离开家乡? A. 钱财
    B. 官绶
    C. 朋友

  2. 诗中提到的“俗讹”主要指什么?
    A. 民间风俗的错误
    B. 传统文化
    C. 战争习俗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年轻人的赞美
    B. 对清贫的无奈
    C. 对战斗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卢纶的《送宛丘任少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达了对远方与人生的思考,但卢纶更偏向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而王之涣则体现了壮志凌云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题历山舜祠(山有庙,呼为帝二子多变妖异, 山中寡妇 / 时世行 秋日怀九华旧居 寄李隐居 旅寓书事 乱后逢李昭象叙别 山中寄友人 鸬鹚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怀紫阁隐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照天蜡烛 旡字旁的字 知书知礼 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牵丝攀藤 槐南一梦 金字旁的字 玉除彤庭 亅字旁的字 深山长谷 有神 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示字旁的字 固定资产 碎事 鸟字旁的字 包含特的词语有哪些 匪朝伊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