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9:03
荒村
作者: 于谦 〔明代〕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这村落非常荒凉,年年遭受干旱和蝗虫的侵害。
老翁为了偿还债务而辛苦劳作,稚子则把粮食卖掉以换取生活。
墙壁破烂,风从屋里吹进来,屋梁塌陷,月光洒落在床上。
谁能理解那些牧民呢,他们根本不愿意来帮助我们,反而对我们的灾难漠不关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无奈,显示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孤立。
作者介绍: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及政治家。他以清白刚直著称,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于谦的诗歌风格多以写实见长,常常描绘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苦难。
创作背景: 《荒村》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荒村的景象,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荒村》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全诗通过对荒凉村落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因干旱和蝗虫而引发的生活困境。首联“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直接表明了村庄的荒凉与艰难的生存环境,给读者一种沉重的压迫感。接下来的两联,诗人通过老翁和稚子的生活困境,勾画出农村家庭因债务和生计而生存的艰辛,表现了父辈与子女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挣扎。最后一句“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则发出了对社会冷漠的控诉,显示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关注与愤慨。
整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意象与简练的语言,刻画出一幅悲惨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与社会不公的深深反思。诗中既有对生活困境的直面,也有对人心冷漠的深刻揭示,具备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逐句解析: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描写了村庄的荒凉景象和每年遭受干旱与蝗虫的苦苦折磨,呈现出一种绝望的气氛。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显示了家庭中的老一辈为偿还债务而拼命工作,而孩子却不得不卖掉粮食以求生存,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困境。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通过对房屋破损的描述,暗示出生活的艰辛与不安,屋内的寒风与月光交织,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悲凉的氛围。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最后一句控诉了社会对农民苦难的无视,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公。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农村贫困生活的深刻揭示,以及对社会冷漠的强烈控诉,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社会公正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述的村庄有什么特点?
老翁和稚子分别在做什么?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