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2:40
白云庵 其三
作者: 逍遥子 〔宋代〕
洞底菖蒲绿作坡,
松根况有茯苓多。
自能饱饭太平日,
不学式微歌浩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洞底的菖蒲绿意盎然,松根下更是茯苓丰盛。在这里,生活可以安然自足,不必追求浮华的歌舞和繁杂的世俗生活。
逍遥子,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流传较少,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安静的庙宇或山间隐居所作,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旨在表达对繁华世俗的不屑与对自然平和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诗中“洞底菖蒲绿作坡”一句,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菖蒲的绿色与洞底的阴凉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而“松根况有茯苓多”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自然的丰盈感,茯苓的生长象征着大自然的馈赠,暗示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生活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随后的两句“自能饱饭太平日,不学式微歌浩歌”则引入了诗人的生活哲学。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强调在安宁的日子里,能够自得其乐,而不必追求那些与世俗繁华相伴的浮华与喧嚣。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菖蒲”主要象征什么?
A. 浮华
B. 清雅
C. 忧伤
“浩歌”一词在诗中主要指代什么?
A. 生活的忙碌
B. 高亢激昂的歌曲
C. 诗人的烦恼
诗人对“太平日”的态度是什么?
A. 渴望
B. 失望
C. 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