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1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10:55
作者: 李需光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洪涛滚滚吼厓山,
万古英魂瘗此间。
日抱孤忠翻浪赤,
波飘血泪点苔斑。
元腥已扫龙犹泣,
宋愤长含玺未还。
吊魂只凭江上笛,
月明三弄水潺潺。
洪水滔滔,咆哮着冲击厓山,
无数英灵长眠于此。
日光照耀着孤独的忠魂,浪花翻腾如赤色一般,
波涛中飞溅着血泪,点缀在苔藓上。
元朝的屈辱已被清扫,但龙仍在哭泣,
宋朝的愤怒依旧未能平息,国玺未归。
我只能在江边的笛声中吊唁这些灵魂,
月光下的水面轻柔流淌,笛声三次响起。
李需光,明代诗人,生于战乱频繁的时代,作品多以抒发爱国情怀、历史感慨为主题。他的诗风沉郁,善用历史典故,表达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切关怀。
《厓山吊古》是李需光在对历史的深思中创作的,通过对古代英灵的怀念,表达了对国家沧桑历史的感慨和对忠臣烈士的哀悼,反映了明代士人对历史的重视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厓山吊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深沉思考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厓山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英灵的哀悼。开头的“洪涛滚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似乎能感受到历史的动荡与悲痛。接着,诗人提到“万古英魂”,显示出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无尽怀念,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忠诚的钦佩。
诗中“日抱孤忠翻浪赤”,用“孤忠”来形容那些忠臣的遗志,展现出一种孤独的坚守。这种情感在后文中通过“波飘血泪点苔斑”的意象进一步深化,象征着历史的悲痛与英灵的血泪。接下来的“元腥已扫龙犹泣,宋愤长含玺未还”则直接指向了元、宋两朝的历史,表现出对国家沦陷与未能复兴的无奈与愤懑。
最后两句中,通过江上笛声的描写,加上“月明三弄水潺潺”的意境,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哀伤的氛围,似乎是对历史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将历史的沧桑、忠臣的孤独与诗人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缅怀与对英灵的哀悼,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忠诚精神的敬仰。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元腥”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屈辱?
诗中“江上笛”象征着什么?
诗人通过何种自然现象表达对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