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1:25
赠张彊赴曲江教
圣人立教,以中为常。
不得中行,取獧取狂。
未见狂者,吾里有张。
议论杰然,名压上庠。
恶彼佞臣,请剑尚方。
使终天彝,蚕绩蟹筐。
天鉴其忠,策名颜行。
筮仕分教,九龄之乡。
惟九龄公,非血气刚。
忧深虑远,性端行良。
禄山尚微,测其陆梁。
国忠林甫,恶未披猖。
公预窥之,知其乱唐。
仁必有勇,令名无疆。
彼元忠辈,初志激昂。
一遇摈抑,尽敛锋铓。
媕娿喑哑,不敢否臧。
自谓得计,爵禄之场。
丧已丘山,得不毫芒。
士辨薰莸,与道存亡。
何以臻兹,惟学问将。
弱翁懋哉,以保令芳。
圣人所立的教义,以中庸为常道。
如果不能做到中庸,便会走向极端。
我未见到极端的人,但在我乡里有一个张彊。
他的议论卓越,名声压倒学堂之上。
我厌恶那些谄媚之臣,请赐我尚方宝剑。
让一切都回归于正道,像蚕丝和蟹筐一样有序。
天将鉴别他的忠诚,策名和品行。
在九龄之乡,分教的筮仕。
九龄公的性情并非血气方刚。
他忧虑深远,品德端正,行为良好。
禄山虽然微不足道,却也能测量其陆梁。
国忠林甫,尚未显露其猖狂。
公预见到了,知晓其乱唐之事。
仁者必有勇气,声名无边无际。
那些元忠之辈,起初志向激昂。
一旦遭受打压,便收敛了锋芒。
他们沉默不语,不敢否认善恶。
自以为得计,但只是在爵禄的场所。
即使丧失了丘山,难道就没有一丝毫芒?
士人辨别香草与毒草,关系到道义的存亡。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唯有依靠学问。
弱翁真是了不起,能够保住美名。
赵汝腾,宋代诗人,字子贞,号靖斋,生于北宋时期。赵汝腾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尤其擅长描写人事和历史哲理。
此诗作于赵汝腾送友赴曲江任教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寄托与期望。诗中提到的张彊,可能是赵汝腾的同道或朋友,诗人以此鼓励他在新的岗位上要坚持正道,保持忠良的品德。
本诗以赠友的形式,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忠诚之士的赞美。开头两句即用“圣人立教,以中为常”引入中庸的主题,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接着用“恶彼佞臣,请剑尚方”表达了对谄媚者的不屑,展现出诗人对清白之士的推崇与对权臣的厌恶。
张彊的形象被塑造得鲜明而生动,诗人借用其“议论杰然”的特质,显示出理想的教诲者应具备的品德与才能。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逐渐显露,尤其是提到“禄山尚微”和“国忠林甫”时,诗人以历史为鉴,警示朋友要警惕时代的风云变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仰。
在诗的最后,诗人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成理想,保住美名。整首诗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渴望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诗歌通过对张彊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诚与理想人格的赞美,同时也警示人们要警惕权臣与谄媚者,强调学问的重要性,提醒士人应辨别是非、坚持道义。
诗中所提及的“中”代表什么?
A. 极端
B. 中庸
C. 偏见
D. 无知
诗人对“佞臣”的态度是:
A. 崇拜
B. 厌恶
C. 无所谓
D. 喜欢
“仁必有勇”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仁者需要勇气
B. 仁者无所畏惧
C. 仁者不需要勇气
D. 仁者总是胜利
答案:
以上是对赵汝腾《赠张彊赴曲江教》的全面解析,涵盖了诗词的原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和相关作品推荐等多个方面。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