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咏一百首·志公》

时间: 2025-05-04 00:48:31

诗句

寺甲于江左,身迎入禁中。

如何净居殿,饿杀老萧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48:31

原文展示:

寺甲于江左,身迎入禁中。如何净居殿,饿杀老萧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寺庙在江南的某个地方,身处其中的人迎接着禁忌的到来。为什么这座清净的殿堂却让老萧公受到了饥饿的折磨呢?

注释:

  • 寺甲:寺庙的甲胄,指寺庙的环境。
  • 江左: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 禁中:指禁忌的地方,可能隐喻寺庙的清规戒律。
  • 净居殿:指清静的居所,可能是寺庙中的一处殿堂。
  • 老萧公:可能指一位年长的僧人或高人。

典故解析:

“老萧公”可能是历史上某位知名的僧人或隐士,代表着一种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在诗中,通过他的饥饿,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反思。寺庙本是一个净土,但也有其无法逃避的现实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高亢激昂,常用直白而深刻的语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对寺庙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寺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净、宁静的氛围。然而,紧接着的“饿杀老萧公”却突显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暗示着即便是在清静的寺庙中,依然无法逃避现实的困境。老萧公的饥饿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失落,他虽然身处净土,但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怀与温饱。诗中透出的情感是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对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寺甲于江左:指出诗的背景,江南的寺庙。
    • 身迎入禁中:暗示人们在宗教信仰中迎接禁忌。
    • 如何净居殿:质疑清净的殿堂为何会有饥饿之苦。
    • 饿杀老萧公:以老萧公的境遇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冷酷。
  • 修辞手法

    • 对比:清净的环境与老萧公的饥饿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寺庙象征着理想与归宿,而老萧公则象征着对现实的无奈。
  • 主题思想

    • 诗歌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人们在追求清净生活中遭遇的无奈与困境。

意象分析:

  • 寺庙: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清净与安宁。
  • 老萧公:代表追求清净生活的人,内心的苦闷与现实的矛盾。
  • 饥饿:象征生活的困窘与无奈,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冷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寺甲于江左”中的“寺甲”指的是: A. 寺庙的环境 B. 寺庙的建筑 C. 寺庙的祭祀 D. 寺庙的僧侣

  2. 诗中“老萧公”象征着: A. 贫穷的人 B. 忍耐的人 C. 追求清净生活的人 D. 遇难的人

  3. 本诗表达的主题是: A. 对寺庙的赞美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人性的思考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强调现实的困境与无奈,而白居易则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对人世无常的思考,但各自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分析与解读。
  • 《中国古代诗歌史》:关于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的讨论。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 丁亥八月十五夜对月 菩萨蛮 菩萨蛮 其十二 午日 菩萨蛮二首 其一 菩萨蛮•楼眺 菩萨蛮 菩萨蛮 其一 滇池泛舟 菩萨蛮 坐河边新楼,代人作 菩萨蛮 其三十一 菩萨蛮 其二 和正刚春愁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直切 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直苗苗 对号入座 顶头上司 閠字旁的字 千古奇冤 巫山洛水 渊长 聚精会神 一同 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幺字旁的字 久结尾的成语 袖刺 皮字旁的字 幾字旁的字 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