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4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48:31
寺甲于江左,身迎入禁中。如何净居殿,饿杀老萧公。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寺庙在江南的某个地方,身处其中的人迎接着禁忌的到来。为什么这座清净的殿堂却让老萧公受到了饥饿的折磨呢?
“老萧公”可能是历史上某位知名的僧人或隐士,代表着一种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在诗中,通过他的饥饿,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反思。寺庙本是一个净土,但也有其无法逃避的现实困境。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高亢激昂,常用直白而深刻的语言。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对寺庙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寺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净、宁静的氛围。然而,紧接着的“饿杀老萧公”却突显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暗示着即便是在清静的寺庙中,依然无法逃避现实的困境。老萧公的饥饿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失落,他虽然身处净土,但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怀与温饱。诗中透出的情感是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对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反思,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寺甲于江左”中的“寺甲”指的是: A. 寺庙的环境 B. 寺庙的建筑 C. 寺庙的祭祀 D. 寺庙的僧侣
诗中“老萧公”象征着: A. 贫穷的人 B. 忍耐的人 C. 追求清净生活的人 D. 遇难的人
本诗表达的主题是: A. 对寺庙的赞美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人性的思考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强调现实的困境与无奈,而白居易则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对人世无常的思考,但各自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