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1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11:51
《谒金门》(李府尹美在)
作者:朱子厚
待借留几曾留得,来鸿空怨秋老。
至今父老依依恨,犹说李将军好。
东门草。早不为东风,遮却长安道。
余民如槁。愿金印重来,洪都开府,定复几时到。
秋江鹭,尤记当年潦倒。
沧洲无复华皓。
朝饥堕泪荒田雨,洗忆窝蜂败扫。
天能报。看凤烛亭亭,玉树宽人抱。
风霜善保。但逢驿寄书,无书寄语,要说趋朝早。
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借用“来鸿”来感叹秋天的萧瑟,表达了对离别的怨恨。诗中提到的李将军,象征着曾经的辉煌和壮烈,但如今只能回忆。
东门的草已不再因东风而生长,遮挡了通往长安的道路,暗示着失去的机会和希望。余民如同枯槁的树木,渴望金印重归,期盼着洪都的繁荣再现。然而,现实的潦倒和困境无情地打击着诗人,泪水与荒田的雨交织在一起,洗去的是对往昔的记忆。
最后,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似乎又被风霜所阻,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期待着消息的到来,渴望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
朱子厚,宋代诗人,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谒金门》创作于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谒金门》是一首表达怀旧与哀伤的诗作,朱子厚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来鸿空怨秋老”的意象,既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痛苦。诗人借助“李将军”的形象,唤起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平民生活的关切。
“东门草”与“金印重来”的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也显示了对社会变化的无奈与渴望。结尾部分,通过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书信的渴望,诗人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全诗围绕对过往的追忆、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理想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李将军”象征什么?
“东门草”所象征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朱子厚在《谒金门》中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侧重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两者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