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宋朝散郎孙公墓》

时间: 2025-07-27 03:36:08

诗句

甘蹈焚如祸,论忠到此难。

身随一炬烬,骨并两宫寒。

和议中朝耻,衣冠故垄残。

翻嗟冷山使,生得返临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3:36:08

原文展示:

甘蹈焚如祸,论忠到此难。
身随一炬烬,骨并两宫寒。
和议中朝耻,衣冠故垄残。
翻嗟冷山使,生得返临安。

白话文翻译:

甘愿像焚烧的祸患,忠诚到此已是艰难。
我的身躯随同一把火化,骨骼与两宫的寒气相伴。
在和议中,朝廷的耻辱,衣冠已被荒废残破。
不禁感叹冷山的使者,竟能返回临安。

注释:

字词注释:

  • 甘蹈:甘愿走入,心甘情愿地陷入。
  • 焚如祸:像火灾一样,指代厄运或灾难。
  • :忠诚,指对国家或理想的忠贞。
  • 一炬烬:指火焰,象征生命的消逝。
  • 两宫寒:指皇宫,意指皇室的冷漠与衰败。
  • 和议:指和谈,和平协议。
  • 中朝:指朝廷,中央政权。
  • 翻嗟:不禁叹息,感叹。
  • 冷山使:冷山作为一个遥远的地方,象征着无望与绝望。
  • 临安:古代的城市名,指代繁华与希望。

典故解析:

  • “忠”字在古代常用以表达人对国家或君主的忠诚,常见于历史典故中。
  • “冷山”可能隐喻冷漠的环境与无情的现实,代表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绍武(清代),字子谦,号云白,晚号衣山,江苏人,擅长诗文。其作品多以感慨时局、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当时政局的失望与悲愤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诗中表达了对忠诚的无奈与对时局的哀叹,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宋朝散郎孙公墓》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悲愤的古诗,诗人在诗中以孙公的墓为引,表达出对忠诚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切批判。开头两句“甘蹈焚如祸,论忠到此难”,以“焚如祸”喻示忠诚的艰难,显示出对忠义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接下来的“身随一炬烬,骨并两宫寒”则通过火焰的象征,描绘了生命的脆弱和对故国的思念,表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在“和议中朝耻,衣冠故垄残”中,诗人揭露了当时朝廷的耻辱与政治的腐败,衣冠的残破则暗示了传统文化的衰败,令人感到无比惋惜。最后一句“翻嗟冷山使,生得返临安”更是表达了对无能为力的愤怒与对理想国的向往,冷山的使者象征着失去希望的现实,与临安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反思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甘蹈焚如祸: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愿意为忠诚付出代价,暗示忠诚的艰难。
  2. 论忠到此难:强调忠诚在当时背景下已难以实现,情感愈加沉重。
  3. 身随一炬烬:比喻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火焰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4. 骨并两宫寒:将个人的命运与朝廷的冷漠绑定,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5. 和议中朝耻:揭示当时政治的丑恶与耻辱,体现诗人的愤慨。
  6. 衣冠故垄残:传统文化的衰败与衣冠的破烂,暗示社会的动荡不安。
  7. 翻嗟冷山使:感叹冷山的使者,象征着失去希望的现实。
  8. 生得返临安:寄托对繁华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焚如祸”比喻忠诚的艰难,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身随一炬烬,骨并两宫寒”,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势。
  • 象征:冷山象征着绝望与无奈,临安则是理想与希望的象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忠诚的苦楚与对时局的批判,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与渴望,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人性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毁灭与苦难。
  • 炬烬:象征生命的脆弱与逝去。
  • 宫寒:代表权力的冷漠与衰败。
  • 冷山:象征失去的希望与绝望。
  • 临安:象征繁荣与理想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甘蹈焚如祸”中的“焚”指代什么?

    • A. 富贵
    • B. 灾难
    • C. 和平
    • D. 忍耐
    • 答案: B
  2. 诗中提到的“冷山”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
    • B. 绝望
    • C. 忍耐
    • D. 忠诚
    • 答案: B
  3. 诗人对“临安”的情感是?

    • A. 忧愁
    • B. 向往
    • C. 无所谓
    • D. 愤怒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施绍武的《宋朝散郎孙公墓》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隐逸的乐趣,而后者则在悲愤中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孟子·求放心 孟子·亲亲仁民爱物 孟子·杞柳 孟子·牛山 孟子·孟子去齐 孟子·猎较 孟子·具体而微 孟子·巨室 咏史下·周处 咏史下·锺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救患分灾 画地成牢 浚治 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卝字旁的字 弃播 暌携 卧虎藏龙 县舆 厄字旁的字 彩凤随鸦 马字旁的字 隹字旁的字 長字旁的字 折胶堕指 趣使 包含氏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