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2:11
丙申二月别绍兴诸公
作者:刘基 〔明代〕
劳生属时艰,将老萃忧牴。
风尘隘九野,何土为乐国?
兹邦控吴越,名胜闻自昔。
湖山竞奇丽,物产亦充斥。
交游尚质俭,而不事华饰。
况有良友朋,时来慰岑寂。
全家免寒饿,几欲忘旅客。
胡为复舍此,僶俛就行役。
轩车远追送,酒至泪辄滴。
还乡人所乐,我独愁苦剧。
故山有松柏,摧折为荆棘。
岂无骨肉亲,太半生死隔。
此语不可闻,此景那堪觌。
愁情如波涛,澒洞胸与臆。
伫立向穹苍,一叹双鬓白。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生活在艰难的时代,年岁渐老,忧愁不断。眼前的风尘遮蔽了远方的美景,何处才是安乐之地?这片土地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就闻名。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以质朴和节俭为主,而不是追求华丽的外表。更何况有良友的陪伴,能够在寂寞时给予慰藉。虽然家中暂时免于寒饥,但作为旅客的我仍感到几近忘却故乡的苦楚。为何我还要离开这里,屈从于繁忙的差役?在车马的送别中,酒杯中的泪水止不住流下。乡里的人都欢喜着,而我却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故乡的松柏已折断,变成荆棘丛生。难道没有亲人吗?可大部分都已生死离隔。这样的痛苦无法诉说,这样的景象又怎能直面?我的愁绪如波涛般涌起,心胸被无尽的苦闷填满。站在苍穹下,叹息之中发现已然白发苍苍。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号季高,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风格深沉,常以个人的感受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忧虑。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丙申年,正值国家动荡时期,作者身处绍兴,面临离别的情景,表达对故乡的思恋以及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丙申二月别绍兴诸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诗中多处提及“忧愁”、“寒饿”、“生死隔”等字眼,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开头几句即以“劳生属时艰”引出主题,直接点明了生活的艰辛,使读者对其情感产生共鸣。
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对吴越美景的怀念,尽管那里的湖山物产丰饶,然在风尘之中,漫漫人生路,何处可寻乐土?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时境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作者在诗中也提到交游之道,强调质朴而非华丽,显现出他对人际关系的真实态度。而当他提到“全家免寒饿”,便是一种短暂的安慰,却又因身为旅客而感到孤独与愁苦。最后,随着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诗人用“愁情如波涛”来形容内心的波动,情感达到了高潮。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时局的无奈到对友人的怀念,再到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最终以“伫立向穹苍,一叹双鬓白”的意象结束,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哀伤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生活困境的忧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展开,情感真挚而深沉,表现了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故土的执着与难以割舍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
刘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思念?
A. 朋友
B. 故乡
C. 事业
D. 自我
填空题:
诗中提到“全家免寒饿,几欲忘__”。
判断题:
诗人认为交游应追求华丽的外表。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资料可为理解《丙申二月别绍兴诸公》提供更为深入的背景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