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3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0:47
三春采采为蚕供,
衣被生灵独有功。
野外谩多閒草木,
可惭无计谢东风。
整首诗的意思是:在春天的三个月里,辛勤的蚕为人类提供了丝绸,而这些蚕的劳动成果,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穿上衣服,保暖生灵。可是在野外,虽然草木繁茂,似乎闲散无用,但我却感到羞愧,无法像它们一样,向东风致以谢意。
这首诗中提到了“东风”,在古代文学中,东风常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气象,尤其在农事和养蚕文化中,东风被视为一种恩惠,帮助草木生长,也促进了蚕的生长。
李侗,字梦阮,号松江,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160年,卒于公元1235年。李侗以写景、咏物见长,风格清新自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柘轩》创作于宋代,正值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时期,农村经济蓬勃。李侗在诗中通过对蚕和草木的描绘,表现出对劳动者及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这首诗以“春”为引子,开篇便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蚕的劳动,展现了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中的“为蚕供”与“衣被生灵”相呼应,强调了蚕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接着,诗人转而关注到大自然中的草木,表达了对它们的崇敬与无奈。尽管自然界有着无尽的生机,但诗人却感到羞愧,无法像草木那样与东风相谢。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层的哲理性,发人深思。
诗人在使用意象方面非常细腻,“蚕”与“草木”的对比,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描写,更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将蚕的价值与草木的闲散形成对比,诗人似乎在探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和谐。诗人通过对蚕和草木的描写,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种质朴而深刻的哲理。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三春采采为蚕供”中的“供”指的是什么?
A. 供奉 B. 提供 C. 供应
诗人对自然界的情感是怎样的?
A. 羞愧 B. 愤怒 C. 喜悦
将李侗的《柘轩》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李侗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的观察与反思,而杜甫则更加关注社会与人类的命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