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8:36
唤将梅蕊要同韵,羞杀梨花不解香。
如何五月露寒殿,不与薰风送晚凉。
唤醒梅花的花蕊来同唱一曲,
梨花的香气让人羞愧,它不懂得如何散发芬芳。
怎么到五月了,寒露依旧在宫殿上,
不与温暖的风一起送来晚上的凉爽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晁补之(生于1055年,卒于1124年),字允和,号山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晁补之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风格清丽、含蓄,常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酴醾》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通过对梅花与梨花的描写,表现出对春天的期盼和对寒冷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酴醾》是一首极具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梅花与梨花的对比,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先,诗的开头以“唤将梅蕊要同韵”引入,表现出对梅花的赞美,梅花的坚韧正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接下来“羞杀梨花不解香”则巧妙地将梨花与梅花进行对比,虽然梨花的外貌美丽,但缺乏香气,暗示着内在的美与外在的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诗的最后两句“如何五月露寒殿,不与薰风送晚凉”则是对环境的深刻感悟,反映了诗人在岁月流转中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与思考。五月本是温暖的季节,但露水依旧寒冷,给人一种时光还未完全转暖的感觉。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也映射了人心中的期待与失落。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轻盈的笔触,呈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以及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梅花与梨花的对比,传达出对内涵与外表的思考,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着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羞杀梨花不解香”中的“羞杀”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酴醾》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李白更侧重于酒与月的象征,而晁补之则通过梅花与梨花的对比,探讨内外之美。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