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0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00:44
落日登临处,悠然意不穷。
佛因初地识,人觉四天空。
来雁清霜后,孤帆远树中。
裴回伤寓目,萧索对寒风。
在落日的余辉中登上阁楼,心中感到一种无尽的悠然自得。
佛教的智慧让我对初地的认识有所领悟,人类感受到的却是浩瀚无垠的天空。
秋雁在霜降之后归来,孤独的帆船在远处的树木之间穿行。
在此情此景中,我感到伤感,眼前萧索的景色让我对着寒风感到惆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并州,世称“高二郎”。他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疆生活和战争场景,具有豪放而又沉郁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适晚年,可能是在濮阳的圣佛寺阁上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诗中融入了佛教思想,反映出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存在的深刻理解。
《同群公登濮阳圣佛寺阁》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落日登临处,悠然意不穷”描绘了诗人在夕阳下的宁静心境,表达了他对生命的透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随着落日的余晖,诗人感受到的悠然自得,正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接下来的“佛因初地识,人觉四天空”,则引入了佛教的哲学思想,表明了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反思。诗人借用佛教的智慧,表达了人类在广袤天空下的渺小与孤独。
“来雁清霜后,孤帆远树中”生动呈现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归来的大雁和孤独的帆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旅程。最后一句“裴回伤寓目,萧索对寒风”则传达出诗人对景色的感伤,面对寒风的萧索,更加突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思考,既有哲学的深度,也有情感的细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悠然”指什么?
A. 忧伤
B. 宁静从容
C. 急躁
“来雁清霜后”中的“来雁”象征什么?
A. 归来的亲人
B. 时间的流逝
C. 孤独的旅程
诗中提到的“佛因”主要与什么相关?
A. 人生哲学
B. 诗人的感情
C. 自然景色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对比,尽管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高适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哲学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豪情,体现了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