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6:53
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
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
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
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
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
在僧衣之外原本没有什么形象,口中所说的究竟在寻求什么路?
问禅的道理究竟是什么,传授印信又是出于何种内心?
群山的景色尚且是浅显的,难以在一间深室中停留。
伏魔的意义难道只是指兽类,巢穴的顶端也并非只是鸟类?
看那色彩,风吹散了雾霭;听那声音,雪花洒落在林间。
归来的意义就是归处,不必专指那高高的山岑。
杜荀鹤(约835-909),字子美,号晦翁,唐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意境高远而受到后世推崇。杜荀鹤的诗多关注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体现了深厚的禅宗思想。
《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是在送别海禅和尚归山之际所作。诗中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探讨,表现了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而著称,表面上看似在问禅,实际上却是对人生和归隐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衲外元无象”的描写,强调了禅宗的无相之道,意在抛弃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接着,诗人提出对禅理的质疑,显示出一种思考和探索的态度。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山水的浅显与内心深邃的对比,暗示内心的追求远比外在的景色更为重要。此外,后面几句以“观色”和“听声”为切入点,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最后,“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一句则更是点明了主题,归隐并不一定要高大上,重要的是内心的归宿。整首诗通过对禅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理念的探讨,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归宿的哲理,强调内心的归属感比外在的形式更为重要。
诗中提到“衲外元无象”,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僧人的衣服很华丽
B. 在僧衣之外没有固定的形象
C. 僧人不需要衣服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表达了什么?
A. 对外部世界的满足
B. 内心追求的深邃与困扰
C. 山水的美丽
诗中提到的“归处”是指:
A. 高山
B. 内心的宁静
C. 远方的城市
比较杜荀鹤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归隐的渴望,但杜荀鹤更强调内心的探索,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美感。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位诗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时的不同态度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