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8:47
雷鸣不雨
樵子俄从问路回,因言溪谷响如雷。
分明雨怕城中去,只隔前峰不过来。
樵夫刚刚问完路就回来了,他说溪谷里响声如雷。
显然是雨水害怕到城里,只是前面的山峰隔着而已。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涉及自然景象和人们对天气的观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作者介绍:潘牥,字承宗,号虚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善于描写山水田园,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乡村生活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关系,可能是在一次外出途中,听闻溪谷回响而作。
《雷鸣不雨》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通过樵夫的对话引入自然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诗中“溪谷响如雷”的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震撼心灵的自然力量。诗人用“分明雨怕城中去”来表现雨水的稀缺和城市的干燥,反映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城市的隐忧。
从情感上看,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诗的最后一句“只隔前峰不过来”,则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虽有距离,但自然的声音依然可以穿越山峰,进入人的心灵,表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渴望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自然与城市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城市环境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樵子是指什么人?
A. 砍柴的人
B. 渔夫
C. 农民
诗中“溪谷响如雷”是指什么?
A. 大雨
B. 自然的声音
C. 雷电
“只隔前峰不过来”中的“前峰”指的是什么?
A. 城市
B. 山峰
C. 河流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潘牥的《雷鸣不雨》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状态,前者更多关注国家的忧患,而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沉重,后者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