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2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20:34
树底蒲团禅老家,高僧倚坐日西斜。
有人试问西来事,无处安排玉如意。
方者风旛动不同,不道风幡境亦空。
开口已非无问处,高僧不语人归去。
在树下的蒲团上,禅师在老家静静坐着,
高僧倚靠在蒲团上,夕阳西斜。
有人试图问高僧关于西来的事,
但他却无处安放那玉如意。
风吹动的旗帜与境界的空灵不一样,
并非说那风中的幡子也就是空无。
一张口就不是没有问处,高僧却不言语,
问者只得归去。
诗中提到的“西来事”与“玉如意”暗示了禅宗的起源与追求。禅宗强调“心即是佛”,对于真理的探索超越了形式与象征。“风幡”是一个佛教典故,意在表明空中的东西并非真实,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觉悟。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被誉为“诗中之王”。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常以自然景物和禅理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承天寺法堂前的柏树下,反映了黄庭坚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高僧的宁静与问者的困惑,展现了禅宗对真理的追求与内心的沉静。
《戏题承天寺法堂前柏》通过简洁朴素的语言,深刻地表现了禅宗的哲理。开头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禅师坐于蒲团,夕阳西斜,给人一种平和的视觉意象。随之而来的问者却陷入了对“西来事”的困惑,试图探寻佛教的深奥,却无从下手。
诗中的“无处安排玉如意”一语,暗示了世俗理想在禅宗面前的无足轻重。风旛的摇曳象征着世事的变幻无常,与高僧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一种对外界纷扰的超然态度。最后一句“高僧不语人归去”,更是通过高僧的沉默,表达出一种至高的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主题思想则在于表达人生的智慧与对真理的探求,强调内心的修炼与对外界的超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高僧的沉默与问者的困惑,探讨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内心的宁静,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
诗词测试:
诗中“蒲团”指的是什么?
“高僧不语人归去”表达了什么?
“西来事”主要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