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0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5:05:48
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
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
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
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
这位郡守公正而明察,古今能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忧心民众的苦难,像那清吟的苦楚;
保持节操,却像未曾达到的贫困。
锋利的刀刃以前可以切玉,现在的清潭绝不容许有污垢。
隐士又怎能与华丽的旗帜相干呢?
他甘愿划着渔舟,去钓取鱼线。
作者介绍:方干,唐代诗人,生于公元文宗时期,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时期,作者通过描绘理想的官员形象,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上郑员外》是一首充满思考和对比的诗作。诗人以郑员外为题,透过对理想官员的描绘,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开头两句“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通过对郑员外的赞美,抒发了对贤明官员的渴望。接下来的“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官员应有的责任与理想的期待。诗中运用“利刃”和“澄潭”的意象,强调了清白与纯净的重要性,显示出正直与清廉的不可或缺。最后两句“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则强调了隐士的淡泊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对浮华与喧嚣的拒绝,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气韵清新,情感真挚,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出深邃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理想官员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对民众疾苦的关心,以及对个人节操的坚守,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方干所描绘的理想官员具有哪几种特质?
A. 公正与明察
B. 富有与权势
C. 忧民与守节
D. A和C
诗中“澄潭”象征的含义是?
A. 水的清澈
B. 清白与纯净
C. 浮华与喧嚣
D. 贫困与忧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上郑员外》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方干的诗更注重于理想官员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沉重。
以上内容为《上郑员外》的全面分析及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