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4:06
哭江西处士陈陶
作者: 方干 〔唐代〕
寿尽天年命不通,
钓溪吟月便成翁。
虽云挂剑来坟上,
亦恐藏书在壁中。
巢父精灵归大夜,
客儿才调振遗风。
南华至理须齐物,
生死即应无异同。
这首诗表达了对江西处士陈陶的哀悼。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命运无常,如同老人在溪边钓鱼、吟唱月亮。虽然说要把剑挂在坟上,但却害怕他藏书在墙壁里。巢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灵魂归入黑夜,客儿(诗人)才华横溢,传承了昔日的风采。南华(道家经典《南华经》)的道理要求人与万物齐同,而生死其实也并无差异。
作者介绍:方干(约公元835年-约公元885年),唐代诗人,字德懿,号休休,世称“方休”。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方干得知陈陶去世时,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怀。
这首诗以哀悼的情感为主线,表现了诗人对于逝去友人的怀念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寿尽天年命不通”引入,直接表达了对陈陶生命尽头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钓溪吟月”的意象,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暗示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则表现出诗人对陈陶的敬仰与不舍,仿佛在说即使身处坟墓,陈陶的知识与才华依然不可磨灭,留存于世间。接下来的“巢父精灵归大夜”,则是用神话中的人物象征对长生与智慧的向往。
最后两句“南华至理须齐物,生死即应无异同”总结了诗的主题,强调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即生与死、人与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整体而言,方干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精神气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与怀念,同时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生死的关系,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巢父”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南华至理须齐物”表达了什么哲学思想?
诗中“钓溪吟月”代表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