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浪淘沙令》

时间: 2025-04-30 17:22:31

诗句

车上碧云端,花雨生寒。

再从仙境走人间。

一路苍岩随瀑转,龙隐三潭。

相伴此名山,曾有名媛。

妙高台上舞衣鲜。

战马乍嘶人去也,月缺风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22:31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作者:汪玢
车上碧云端,花雨生寒。再从仙境走人间。一路苍岩随瀑转,龙隐三潭。相伴此名山,曾有名媛。妙高台上舞衣鲜。战马乍嘶人去也,月缺风残。

白话文翻译:

在车上,仰望碧蓝的云端,花雨飘洒带来一丝寒意。再次从仙境般的地方走入人间。一路上,苍翠的岩石伴随飞流的瀑布,龙隐于三潭之间。这些名山曾经有过风华绝代的佳人。她们在妙高台上翩翩起舞,衣衫鲜艳。战马的嘶鸣声骤然响起,人们纷纷离去,月亮渐渐缺失,风也变得凄凉。

注释:

  • 碧云端:指高空中的蓝色云彩,象征美好与高远。
  • 花雨生寒:花瓣如雨般飘落,给人带来一丝寒意,表现出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感受。
  • 仙境:理想而美好的地方,常用来形容梦境或极乐世界。
  • 苍岩:指深青色的山岩。
  • 龙隐三潭:龙隐喻神秘力量,三潭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方,给人以神秘感。
  • 名媛:指有名望的女性,多指旧时的大家闺秀。
  • 妙高台:高台,象征着远望与高洁的境界。
  • 战马乍嘶:战马突然嘶鸣,暗示战争的来临或离去,人去则感叹世事无常。
  • 月缺风残:月亮缺失,风声萧瑟,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汪玢,近代诗人,以其清丽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及人文情怀。他的诗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开篇以“车上碧云端,花雨生寒”引入,描绘了高远的天空与飘落的花瓣,形成一种唯美的意境。接着通过“再从仙境走人间”的转折,既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暗示了现实生活的复杂与无奈。

“一路苍岩随瀑转,龙隐三潭”则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苍岩与瀑布的结合,展示了自然力量的壮美与神秘。这种对大自然的描写不仅是对风景的吟唱,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名媛的出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人性的温暖,展现了过去辉煌的生活。

然而,随着“战马乍嘶人去也,月缺风残”的描写,诗歌的基调逐渐转向凄凉,暗示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与离别。最后一句“月缺风残”更是以极简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感,令人感叹世事如梦,人生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车上碧云端:描绘出一种高远的视野,暗示着诗人的思考与向往。
    • 花雨生寒:花雨虽美却带来寒意,象征着美好事物带来的短暂与无常。
    • 再从仙境走人间:强调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展现诗人的内心挣扎。
    • 一路苍岩随瀑转: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的细腻观察。
    • 龙隐三潭:神秘的意象,给人以遐想,暗喻自然的力量。
    • 相伴此名山,曾有名媛:历史与人文的结合,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 妙高台上舞衣鲜:优雅的舞蹈与美丽的衣衫,体现出对美的追求。
    • 战马乍嘶人去也:战争的突袭打破了平静,寓意着人生的无常。
    • 月缺风残: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惘。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雨”,将花瓣与雨相提并论,增强了意境的美感。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人类的情感,如“战马乍嘶”,表现出战争的紧迫感。
    • 对仗:如“月缺风残”,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与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深刻的哲理与强烈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碧云:象征着高远与理想,代表着诗人的追求。
  • 花雨:美与短暂,象征着人生的易逝。
  • 苍岩:自然的力量,表现出不可控的命运。
  • 名媛:历史的回忆,体现出人文情怀。
  • 战马:战争与离别,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月缺:孤独与思考,暗示着人生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花雨”象征了什么?

    • A) 美好与短暂
    • B) 战争的来临
    • C) 自然的力量
  2. “战马乍嘶人去也”这一句的意义是什么?

    • A) 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B) 暗示战争的突袭
    • C) 描绘美丽的场景
  3. 诗中提到的“妙高台”象征着?

    • A) 历史的厚重
    • B)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C) 战争与离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浪淘沙令》《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两者都在描绘自然景色,但《浪淘沙令》更倾向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青玉案》则更强调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选》
  • 《汪玢诗集》

相关查询

高阳台 岁暮感怀 高阳台 其二 原韵柬紫帆 高阳台 寄张荫庐,即用其志归赠内韵并原调,时张在白香湖 高阳台 其二 再赋绿阴 高阳台 其一 绿阴 高阳台 钱清舟次 高阳台 高阳台 冻野 高阳台 高阳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昼吟宵哭 爪字旁的字 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茗花 约信 驴生笄角 十字旁的字 旡字旁的字 私瘗 送年 磨棱刓角 反风 麻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装开头的成语 正色立朝 疲惫不堪 阴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