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初夏三绝呈游子明、王仲显其》

时间: 2025-04-26 05:42:43

诗句

送春迎夏未闻雷,日日斜风细雨来。

不是故人能裹饭,柴门虽设为谁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2:43

原文展示

初夏三绝呈游子明、王仲显其
作者:范成大 〔宋代〕

送春迎夏未闻雷,
日日斜风细雨来。
不是故人能裹饭,
柴门虽设为谁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情景,尽管春天已经结束、夏天即将来临,但却没有听到雷声,整日只有斜风细雨。这样的天气让人感到寂寞,诗人感慨即使有门,也不知道是为谁开设,似乎连故人都无法相聚。


注释

  • 送春迎夏:指迎接夏季的到来,送走春天。
  • 未闻雷:指夏季即将来临,但尚未听到雷声,暗示天气还未正式转热。
  • 斜风细雨:形容细雨绵绵,风向倾斜,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略显阴郁的气氛。
  • 裹饭:这里指用饭来招待客人,表达对友人来访的期待。
  • 柴门:指的是用柴草做的门,象征简单朴素的生活。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送春迎夏”及“柴门”常见于古诗词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季节变迁的敏感与生活的朴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君平,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初夏时节写成,正值春夏交替之际,诗人可能感受到季节变换带来的孤独与思念,写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初夏的细雨和斜风,表现了一种清新而略显忧伤的情感。诗人以“送春迎夏”开篇,巧妙地引入季节的变化,接着通过“未闻雷”展现出夏季的迟缓来临,暗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在细雨的描绘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孤独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最后一句“柴门虽设为谁开”,更是将这种思念推向极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又传达了对孤独生活的无奈。诗中使用的意象如“细雨”、“斜风”既有自然的写照,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送春迎夏未闻雷:描绘春夏交替的情景,暗示天气的变化。
  2. 日日斜风细雨来:细腻地描写了初夏时节的阴雨天气,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3. 不是故人能裹饭: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期待,暗示与故人的隔阂。
  4. 柴门虽设为谁开:表现了孤独的生活状态,似乎连来访的人都没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季节的变化比作人际关系的疏远。
  • 拟人:细雨和斜风带有情感,似乎在诉说诗人的心声。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感。诗人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代表热情与繁忙。
  • 细雨:象征柔情与忧伤。
  • 柴门:象征朴素的生活与孤独。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对于时光流逝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范成大
    • D. 苏轼
  2. 诗中提到的“细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激动
  3. “柴门虽设为谁开”中的“柴门”象征什么?

    • A. 朋友的到来
    • B. 贫穷的生活
    • C. 孤独的生活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范成大的《初夏三绝》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范成大的诗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社会动荡带来的烦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范成大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其七 中秋口占 念奴娇·先生自寿 洞仙歌(器之高谊,取前月青山洞仙歌华余重寿,走笔谢之) 八声甘州(贺词) 金缕曲(九日即事) 摸鱼儿(寿王城山) 酹江月(赵氏席间即事,再用坡韵) 恋绣衾 霜天晓角(寿陈敬之) 水调歌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玉字旁的字 夷场 创业垂统 米字旁的字 豆字旁的字 付之东流 明烛天南 诡名 石字旁的字 嘁嘁嚓嚓 匡郭 秃宝盖的字 木鱼符 安眉带眼 统筹统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