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2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29:38
李商隐的《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原文如下: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鬼神的瘟疫每天都要躲避,春天的寒冷夜夜都在增加。
未曾惊动雷声击破柱子,却也不见水位高至房檐。
虎箭刺入肌肤如同毒药,鱼钩刺入骨头如同锋利器具。
鸟儿的言语变成了间谍的诉说,多是对红色帷帐的仇恨。
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秦国的网,许多家中都与越地的巫师有关。
从未容许水獺的祭祀,只是纵容猪的活动。
对着连着合鳌的饵料,寻找绑住老虎的符咒。
贾谊同时也在处理鬼神的事务,不相信有可以炼制的洪炉。
李商隐(约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精美的诗歌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李商隐的诗风独具特色,情感细腻,常常运用丰富的修辞和典故,表达个人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
《异俗二首》是李商隐在岭南任职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当地风俗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岭南地区在当时被视为偏远之地,文化与风俗与中原有很大不同,李商隐通过诗歌表达对这种“异俗”的感受。
《异俗二首》通过对岭南风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首联“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开篇直入主题,表现了生活在瘟疫影响下的无奈与恐惧,以及春寒带来的身心煎熬,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时的苦楚,体现了李商隐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虎箭”与“鱼钩”,这些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外界的威胁,表现了人们在生存中面临的种种困难。而“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则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仇恨,反映了社会的不安与动荡。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通过对比和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情感的层次感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得以展现。李商隐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赋予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也成为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
整首诗表达了李商隐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体命运的关切,揭示了人们在动荡时代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社会的批判。
李商隐的《异俗二首》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虎箭”主要象征什么?
诗中“贾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李商隐与杜甫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但李商隐的诗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复杂,而杜甫则以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