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7 20:17:44

诗句

常常有约寻幽趣,汨汨无从避俗喧。

欲断世间千万事,须穷纸上五千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7:44

原文展示:

常常有约寻幽趣,
汨汨无从避俗喧。
欲断世间千万事,
须穷纸上五千言。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约朋友一起去寻求那幽静的乐趣,
可是却无法摆脱那纷繁的世俗喧闹。
如果想要断绝世间的种种纷扰,
就必须在纸上写下五千个字。

注释:

  • 常常:经常、时常。
  • :约定、约请。
  • 寻幽趣:寻求幽静的乐趣。
  • 汩汩:水流声,形容声音,指代喧闹。
  • 无从:没有办法。
  • :躲避、逃避。
  • 俗喧:世俗的喧闹。
  • :想要。
  • :断绝、切断。
  • 千万事:形容事情繁多。
  • :必须。
  • :尽,穷尽。
  • 纸上五千言:指写作,五千言指大量的文字。

典故解析:

“纸上五千言”可以理解为写作的艰辛与重要性,诗中暗指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和摆脱世俗的纷扰。董嗣杲的这首诗反映了士人追求清幽的心情与现实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隐逸与自我修养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繁华世俗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是一首表达对世俗生活厌倦及对清幽生活向往的诗。诗中,董嗣杲通过“寻幽趣”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又现实地指出,世俗的喧嚣使人无法逃避。这种矛盾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幽静环境的向往,然而“汩汩无从避俗喧”则揭示了他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即使寻幽,仍然难以摆脱周遭的喧嚣。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最后两句则提出了对解决这一困境的思考,诗人认为欲想要斩断世间的烦恼,必须倾注大量的心血在文字上。这里不仅表达了写作的艰辛,也透露出对于文字力量的信仰。这种通过写作寻求内心平静的诉求,体现了士人对于心灵自由的渴望。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 第二联则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喧嚣。
    • 第三联提出解决烦恼的方式。
    • 第四联则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比:幽静与喧嚣的对比,突显了内心的矛盾。
    • 隐喻:将写作比作解决烦恼的手段。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强调了文字在心灵解脱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幽趣: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生活追求。
  • 俗喧:象征现实生活的纷扰与复杂。
  • 纸上五千言:象征文化积累与自我修养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寻幽趣”指的是什么? A. 寻找朋友
    B. 寻求幽静的乐趣
    C. 寻找财富

  2. 诗人认为想要“断世间千万事”应该怎么做? A. 逃避现实
    B. 借助写作
    C. 增加社交

  3. 诗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快
    B. 绝望
    C. 矛盾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董嗣杲与王维在自然题材上的处理,董嗣杲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挣扎,而王维则更多体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董嗣杲的《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偷声木兰花 其一 题石船画兰 台城路 红叶 书债山积久逋余丞相报缄连发二书毕喜作口号 秋怀 菊 其一 我爱夏日长 二月初三日曝睡 伤双燕 幸圆明园途中偶成 其一 游密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鹊血 貝字旁的字 二十三画汉字大全_详细解析二十三画汉字及其书写技巧 瓦字旁的字 糖衣炮弹 包含桌的词语有哪些 提手旁的字有哪些?小学一年级提手旁汉字大全_轻松掌握提手旁生字 面字旁的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李德才 月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认识月字旁的字 夕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夕字旁的字 中殿 尾大难掉 清苦 星平 狗吠之警 三差两错 车字旁的字 田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田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