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韩康公挽词三首》

时间: 2025-05-04 11:37:52

诗句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缙绅。

空余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再世忠清德,三朝翼赞勋。

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

旧学严诗律,余威靖塞氛。

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

西第开东阁,初筵点后尘。

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

扶路三更罢,回头一梦新。

赋诗犹墨湿,把卷独沾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7:52

原文展示: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缙绅。
空余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再世忠清德,三朝翼赞勋。
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
旧学严诗律,余威靖塞氛。
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
西第开东阁,初筵点后尘。
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
扶路三更罢,回头一梦新。
赋诗犹墨湿,把卷独沾巾。

白话文翻译:

故乡不似高大的树木,兴盛的王朝有世代的臣子。
可叹我在世的后辈,尚能关心年老的亲人。
德行和业绩在文武方面都有所成就,风采超群的大家子弟。
空余欢乐的地方,到处都是遗民的哭泣。
再世的忠诚和清白,三朝之中辅佐赞美的功勋。
事业成功却不归故国,只敢问谁能忘记君主。
旧时的学问严于诗律,我的威望安定了边塞的氛围。
何时能继承韩奕的风范,曾经的官吏皆能写文。
西边的楼阁开张,首次宴会点燃了后尘。
笙歌邀请白发老人,灯火下乐享青春。
扶着路走到三更时分,回头却是一个新梦。
写诗时墨水尚未干,卷起诗卷独自沾湿手巾。

注释:

  • 乔木:高大的树木,象征稳重和长久的根基。
  • 兴王:建立王朝的君主。
  • 德业:道德和事业,这里指的是功绩。
  • 缙绅:指地位高贵的士人。
  • 遗民:失去家园、国家的人民。
  • 翼赞:协助和赞美,表示对君主的支持。
  • 韩奕:指历史上的韩奕,象征优秀的官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情感深厚、意境悠远著称,兼具豪放和细腻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挽词是苏轼为已故友人所作,表达了对朋友逝去的哀悼及对社会现状的感慨,体现了苏轼对忠诚与德行的追求。

诗歌鉴赏:

《韩康公挽词三首》体现了苏轼的深厚情感与对时代的思考。整首诗在哀悼中流露出对国家、对民生的关切,反映了诗人心中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头两句通过“故国非乔木”引出对故乡的怀念,接着用“兴王有世臣”点明了时代的变迁与王朝的兴衰。诗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空余行乐地”和“处处泣遗民”,前者是个人享乐的描绘,后者则是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苏轼通过描绘忠清德的再世与对功成不归国的感慨,展现了他对忠诚与责任的坚守。最后的“回头一梦新”更是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诗歌在哀伤中透出一丝希望与追求,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故国不如高大的树木,象征着失落的故乡和缺乏根基的现实。
    2. 向后辈感叹,虽已去世的老者仍旧需要关怀。
    3. 提及文武双全的德业,表达对过去辉煌的追忆。
    4. 对于欢乐的追求与民众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5. 忠诚与清白在历史中显得尤为珍贵。
    6. 成功后却不归国,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责任感。
    7. 提到旧学的规范,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8. 期待继承韩奕的风范,寄托对官吏群体的期待。
    9. 通过宴会和乐曲描绘出岁月的流逝。
    10. 通过夜色与梦境的意象展现对人生的感悟。
    11. 诗歌尚未干透,象征着感情的真挚与真实。
  •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欢乐与悲伤的对比,加深情感的冲击力。
    • 隐喻:将故国比作乔木,表达失落与怀念。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面上是对故人的哀悼,实则深刻反映了对国家、对人心的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和对忠诚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故国:象征着根基与归属感。
  • 泣遗民:代表了社会底层的痛苦与无奈。
  • 忠清德:象征着理想中士人的品德。
  • 笙歌与灯火: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故国非乔木”意指: A. 故乡如树
    B. 故乡不如树木
    C. 故乡是高大的树
    D. 故乡不重要

  2. 诗中提到“再世忠清德”主要表达: A. 对忠臣的怀念
    B. 对功名的渴望
    C. 对历史的反思
    D. 对民众的同情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可对比苏轼的《韩康公挽词》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对国家动荡与民众疾苦的关切,但苏轼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与理想,杜甫则更为直接和沉重,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再请客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谢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请客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谢竹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竹请客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答竹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答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请客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竹答客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让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镣的词语有哪些 褒采一介 巛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艸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暮想朝思 体面扫地 克字旁的字 望风而逃 覆埋 推敲字句 疋字旁的字 子期 驴唇马觜 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言不及义 字势 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