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4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44:23
水调歌头·定王台
作者: 袁去华 〔宋代〕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雄伟的王台巍然矗立在洞庭湖的广阔草野上,遥望着古老的湘州。
那高耸的王台殿,基座巍峨自西刘而起。
我仍然想念那霓裳羽衣的千骑,依稀在云间歌唱,数算着已是几经秋冬。
不禁感叹这繁华的地方,兴衰变迁真是悠悠无期。
在这登高之处,古老的乔木依然挺立,大江奔流不息。
书生报国却无处施展,心中空留九分忧愁。
一夜之间寒气透入关塞,万里云雾掩埋了陵阙,心中那份恨意难以消除。
我只能倚靠在霜风中,落日伴随着我的愁绪而去。
此诗提到的“王台”可能与古代的王台遗址有关,象征着历史的兴衰变迁。同时“霓旌千骑”可能暗指历史上盛大的场面,表现出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怀念。
作者介绍:袁去华,字子华,号松雪,宋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丽,常以山水、历史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古代繁华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水调歌头·定王台》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作品,诗人通过对王台的描写,唤起了对古代辉煌的追忆,同时也表现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全诗以“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开篇,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强调了历史的厚重与美丽。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繁华地的感叹和对书生报国无地的忧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最后,诗人以“落日伴人愁”结束,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王台”位于哪个湖泊上?
诗人对古代繁华的回忆主要体现在哪一句?
“书生报国无地”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袁去华的《水调歌头·定王台》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两者都使用了“水调歌头”的词牌,但内容和情感基调有明显不同,袁去华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而苏轼则更注重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上是对《水调歌头·定王台》的深入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