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7:39
方袍綦履步从容,高颡笼巾半覆钟。
千古真知听话虐,百年遗像见犹龙。
夜来衣钵今何在,画理须眉亦似侬。
更道先生长不减,那能食粟度春风。
一身长袍,穿着细绳鞋,走路从容自若;高昂着头,头巾半遮着面庞,犹如钟声在响。
千古以来的真知灼见,听人言而遭受磨难;百年留下的遗像,依旧像龙一样威严。
夜里衣钵如今何在?画中的须眉也和我相似。
更有人说先生的风采依旧不减,那又如何能吃得了米粒,度过春风的日子呢?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晚号文长,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象。徐渭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唐诗的影响,善于用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建伯遗像》创作于明代,时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作者在诗中通过对伯遗像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诗中融合了对智慧与成就的追思,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对传统和人生的思考。
《新建伯遗像》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徐渭通过对伯遗像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诗的开头,徐渭描绘了伯遗的形象,方袍綦履,走路从容,显示出其高贵的气质与从容的风度。而“千古真知听话虐”一句,则揭示了历史上真理的艰难与听从他人之言的后果,体现了对智慧的追求与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接下来,诗人将“遗像”比作“犹龙”,不仅赞美了伯遗的成就,还暗示着自己的无奈与追寻。
“夜来衣钵今何在”则表达了对过往的追思与对现实的质疑,似乎在问:曾经的智慧与成就,如今又何在?最后一句“更道先生长不减,那能食粟度春风”则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质问那些口口声声说要追随传统的人,是否真的能在现实中生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的思考与情感,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徐渭所特有的豪迈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对智慧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展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对个人境遇的无奈。诗人在追求真理与智慧的路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压力,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展示了其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我的追问。
选择题:诗中“千古真知”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衣钵”象征着____。
判断题: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仗手法来增强韵律感。对还是错?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体会到不同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与历史责任方面的多样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