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5:27
《齐天乐 吉祠秋集,分咏,得废池》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廿年乔木言兵倦,扬州旧游何许。
瘦鹭窥肩,枯蝉感鬓,来对荒波自语。
画阑在否。有飘泊春魂,落花曾住。
不似宫沟,替人能寄怨红句。
枯荷又兼暮雨。紫萍无赖甚,空自来去。
太液秋风,昆明春水,回首汉家箫鼓。
他时倦旅。怕一角寒漪,也无寻处。
照影冰奁,素娥愁更苦。
作者在这首词中回忆自己二十年间的生活,感叹战事的疲惫,追溯与友人在扬州的游玩时光。细瘦的白鹭在旁窥视,干枯的蝉鸣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面对荒凉的水波,词人独自倾诉。画阑是否还在?曾经漂泊的春魂,曾经栖息的落花,现在却不似那宫沟,能寄托对红尘的怨恨。枯萎的荷花伴随着暮雨,紫萍无情地来去,仿佛在诉说无奈。太液池的秋风与昆明的春水,回首往昔汉朝的音乐声,词人感到旅途的疲惫,惧怕那一角寒波,竟无处可寻。照在冰冷的匣子上的影子,素娥愁苦更深。
作者介绍:易顺鼎(约1640年-约1710年),清代词人,字汝成,号竹山。生于书香世家,擅长诗词,受当时文人圈的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清代,时代背景是清朝建立后,社会动荡与安定交替,词人深感岁月流逝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感慨。
《齐天乐 吉祠秋集,分咏,得废池》是一首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的词作。易顺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当下的失落感。开篇就以“廿年乔木言兵倦”引入,二十年的岁月如同高耸的乔木,给人以沉重的时光感,而“扬州旧游何许”则将记忆的重心放在了过去的游玩经历上,暗示了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瘦鹭窥肩”“枯蝉感鬓”,不仅展现了作者身处的环境,也传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随着描写的深入,词人用“画阑在否”引出对过往的追问,以及对失落的思索。尤其是“紫萍无赖甚,空自来去”,体现了人生如梦,繁华易逝的哲理。
最后,词人在对比汉朝的繁盛与自己旅途的倦怠后,更加深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结尾的“素娥愁更苦”则点题,传达了深切的哀愁与无奈。整首词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体现了清代词人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孤寂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廿年乔木言兵倦”中的“兵倦”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紫萍”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