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1:50
迎气当春至,承恩喜雪来。
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
不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
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节,迎接着春的气息,感受到雪的恩赐;
润泽的雪水从银河奔流而下,花朵在温暖的阳光下竞相绽放。
看不到丰收的瑞兆,怎么能知道天子治理的才干呢?
如果撒盐的量可以推测丰年,我愿意把梅花和羹汤搅拌在一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其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孟浩然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趣和哲理。
创作背景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创作于春天,时值雪后,诗人与张丞相在一起,借雪景抒发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丰年和治理才能的思考。雪象征着天赐的恩惠,诗人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心。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雪后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开篇即以“迎气当春至,承恩喜雪来”引入春天的气息与雪的恩惠,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雪水滋润大地后,花朵争相绽放的生动场景,营造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接下来的“无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转向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诗人以丰年瑞兆来隐喻治理的成效,表现出对政治的关心与对天命的敬畏。最后一句“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在丰收年景中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整首诗在表现对自然的赞美和春天的期盼之余,深藏了对国家治理和民生富裕的关注,既有诗意的抒发,又不失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春光的赞美、对国家治理的关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社会的关注,双重情感交融在一起。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河汉”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银河
C. 江河
诗人对雪的态度是?
A. 厌恶
B. 喜爱
C. 无所谓
“撒盐如可拟”中的“盐”比喻什么?
A. 财富
B. 丰年预兆
C. 生活调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孟浩然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而王之涣则通过登高望远表现了壮丽的山河和政治理想。
杜甫的《春望》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与孟浩然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
推荐书目